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诚信为本打造“山西速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03:40 山西晚报

  “乐民之乐者,忧民之忧者”是政府应有的情怀;“常怀为民之心,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是各级干部和公务员应有的胸襟。7月3日,我省召开全省政府系统干部大会,并出台了《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决定,《决定》将从9月1日起实施。《决定》的字里行间,看到的是“提速”,是“山西速度”。山西当前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将会有哪些“提速”措施?本报就此进行解读。

  

诚信为本打造“山西速度”(图)

  思想观念“提速”

  治事先治政,治政先治官,治官先治心。政府的执行力、公信力和服务是政务环境的核心,是有效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力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转变政府工作作风的关键和核心就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思想观念的变化。为此,我省将努力强化各级政府干部和公务员的诚信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从思想观念上“提速”。

  ■关键词:诚信意识

  一些地方政府干部不注重决策执行的连续性,随意改变合同条款;“新官不买旧官账”:招商引资时作出的承诺,事后不认真兑现等等,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提速措施:各级干部要自觉树立和强化诚信意识,不仅要将诚信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品格,更要将诚信作为公务人员的政治品格和行政品格,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决策和对人民的承诺言出必行,行必见效;使广大公务员信守对社会作出的承诺,认真勤勉地履行职责。

  ■关键词:大局意识

  一些部门和干部不善于深入研究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不善于全面正确把握上级决策和文件的精神实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只是习惯于机械地理解执行上级的文件决定,习惯于简单地照搬条条本本,抠条文在行,找出路不行,管死的办法多,促活的办法少。

  一些部门和干部囿于本部门和小群体的利益,先从个人和部门小集体的方便和利益出发,使本职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和省委、省政府中心任务出现“两张皮”。

  少数一些部门把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对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工作,有利的就争,麻烦的就推,困难的就躲,致使全省许多重大工作难以落到实处,许多正确的决策在执行中走样。

  一些干部只求自己不惹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管是否有利于地区发展,是否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党委、政府心急似火,惟恐坐失机遇,贻误山西的发展,少数干部却是气定神闲,按部就班。

  提速措施:强化大局意识。大局就是全局,就是发展趋势。古人讲:“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大局意识强不强,是衡量一个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作为领导干部,只有站到全省全国发展大局的高度,才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地推进工作。

  ■关键词:服务意识

  我省投资发展环境还要有待进一步优化,政府干部服务意识不强。一些干部玩弄手中权力刁难投资者,甚至都想伸手从投资者碗中捞到一杯羹。

  提速措施:强化服务意识。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理所当然要为人民服务。各级政府干部和公务员要“常怀为民之心、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人民,造福人民。其次要不断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第三要强化对外开放中的服务意识。国内外投资者来晋投资,是对山西建设发展的支持和促进,理应热情欢迎,主动做好服务工作。要对外来投资者厚爱三分,主动为投资者着想,及时排忧解难,在全省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

  ■关键词:效率意识

  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应成为政府全部行政管理活动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我省各级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却存在一些办事推诿拖拉、敷衍塞责的官僚主义习气。

  提速措施:强化效率意识。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起,切实提高行政效率,才能捕捉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实现跨越式发展。

  行政效能“提速”

  目前,在一些政府部门单位相当普遍地存在行政效率不高、服务态度不好、办事推诿拖拉、敷衍塞责、失时误事、不少工作制度形同虚设的现象和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种提速措施:

  落实首办责任制:行政机关政务大厅或服务窗口首位在岗位的工作人员对前来咨询、办理事项的人员,必须热情接待,认真审查提交的有关材料。对材料齐全、符合条件并能够当场办结的,应当场办结;对当场不能办结的,应告知办结时间;对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场审阅,一次性告知应补足的材料。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事项,应告知承办部门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对属于本部门但不属于本机构职责的事项,要告知具体承办机构的名称和位置,必要时电话联系和亲自引领其前往,为当事人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当事人可以随时查询办理事项的进展情况。

  实行限时办结制:行政机关所有面向社会办理的事项必须在法定期限或者法定期限以内本机关所承诺的期限内办结。对特别紧急的事项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加班加点提前完成,并不得加收任何费用。

  具备条件的行政管理事项实行超时默认制:行政机关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做出决定,凡超过规定期限内未做出决定的,一律视为同意。

  实行服务承诺制:行政机关所有面向社会办理的事项,要制定清晰的服务说明,告知服务方式、公布服务信息、明确服务责任,承诺办结期限,并向社会公布。

  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省、市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新闻发布制度,通过新闻发布定期发布政务信息。建立健全公开办事制度。行政机关应当在政务大厅或者服务窗口通过服务指南、查阅本、公示栏、触摸屏等形式,就办事职责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结果等向社会公开。已建立公共信息网站的,同时要通过公共信息网站进行公示。

  深化行政许可(审批)制度:将进一步清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完善行政许可审批要素、条件。对行政许可(审批)相关的收费和年检要重点清理和检查。同时,推行电子许可(审批),逐步建立行政许可(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将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纳入电子监察系统的监控范围,进一步提高监督效能。

  建立重大投资项目跟踪服务制度:“绿色通道”成为服务制度改革的最大亮点。

  我省要求各市、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为本行政区域内进行重大项目投资的投资者设立“绿色通道”,提供优质服务。对“绿色通道”项目要优先办事、特事特办、跟踪服务、专人负责。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在3亿元以上的内资企业投资项目,总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项目,经国家或山西省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政府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社会事业项目,符合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可以享受“绿色通道”服务。需要国家审批、核准的项目,省有关对口部门要指定专人跟踪服务,协调配合,直至办结手续。

  建立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制度:即规范性文件必须在公布前进行审核审查。

  依法行政“提速”

  近年来,我省先后对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进行了多次清理,取消了一批项目,下放了一批行政审批权,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太多,审批时间太长的问题;一些部门对没有利益只有服务管理的权限放得比较彻底,而对能给本部门和个人带来“好处”的审批事项仍抱住不放,或明放暗不放;一些已清理取消的审批事项并没有真正到位,被一些部门巧立名目变相审批;保留下来的审批事项也存在审批环节过多、程序繁杂的问题;该进政务大厅、服务窗口的报批事项,“只管挂号不给看病”,仍需交由各部门单位按老程序逐一审批,政务大厅、窗口办公徒有虚名。

  ■提速措施

  在实际工作中,既不允许以提高效率为理由,超越法律、法规的限制和职权范围行事,也不允许以依法行政为借口,阻碍行政效率的发挥,刁难基层、企业和群众。要大力提高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质量,把是否有利于政府效率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摆到重要位置,对那些已被实践证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条文通过法定程序予以废止或修订。要坚决杜绝部门利益法定化的现象,防止一些单位和个人以依法行政为借口,通过制定部门规范性文件,擅自增设行政许可\(审批\的项目、条件、行政收费和年检等。今后这类文件必须经法制部门审核报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并在相关媒体公布才能生效,各部门一律不得擅自下发这类文件。

  要进一步深化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简化审批、规范审批、监督审批。我省将进行新一轮的行政审批项目清理。这次要对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两大类进行严格的清理。凡具有国家法律、法规依据或国务院正式公布设定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予以保留,但要对下放管理层级及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时效等进行改革、完善。凡是地方性法规、省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要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原则,再行梳理,确需保留的,要经省政府常务会议集体审议,并按法定程序决定,并把保留下来的许可\(审批\项目向社会公布。并加强后续监管,认真分析研究取消审批后还需通过其他方式监管的事项,制定并落实后续监管的措施和办法,强化间接管理和事后监督。

  此外,我省将进一步完善行政责任体系,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岗位责任制,完善公务员绩效考核制,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采写:本报记者 夏利春 摄影:本报记者 马立明(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网络编辑:董春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