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键词优秀生转投香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03:42 京华时报 | |||||||||
新闻香港科大面试北京文理最高分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7月2日上午,香港科技大学在京面试了近500名考生,其中北京考生有近200名,约占一半。已双双报考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本市文理科最高分考生也参加了面试,港科大内地招生负责人朱力径毫不讳言地表示:“一定会用高额奖学金去抢最高分考生”。
直评内地考生为何对香港高校趋之若鹜 内地学生对香港高校趋之若鹜,正在颠覆国内考生的传统观念。据一项调查显示,65.53%的考生和家长更倾向于到香港读书,香港高校吸引力超过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北京考试报》4月25日) 之所以内地学生纷纷东南飞“远嫁”香港高校,我想最为重要的是看好香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5月25日,香港大学发布的“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该校99%的毕业生就业或升学,平均月薪1.4万多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多港元,该校2006年应届毕业生已知的聘书多来自国际投资银行、管理顾问公司及跨国企业。 香港大学毕业生成为“抢手货”和“热销产品”,这与它们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培养机制有着很大的关联。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灵活的交换生制度。比如有一个学生在上完大一以后,要求休学一年去实习,实习完了以后他又申请了交换生的名额。比如有的学生本身是学医的,但是他可以作为交换生到法国学习音乐。二是充满人性化的自选课程。香港大学的三年课程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课程是固定的,但是哪些课程是第一年读,哪些课程是第二年读,由学生自己决定。 有专家认为,高等教育已经全球化了,滞后的教育制度很难关门自保。学生也好,教授也罢,会自然流向制度更优越的大学。我想,现在最为迫切的是,反思我们高等教育培养机制。 摘编自《燕赵都市报》7月3日文/吴睿鸫 求是舆论为何担心北大清华沦为二流 香港在内地的招生一年比一年火爆,而一直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北大、清华等对此熟视无睹,于是有人为清华、北大沦为“二流大学”着急起来。 对于大学而言,生源素质固然重要,但个别高分考生转投,确实不值得大惊小怪。尽管香港在内地招生的高校有不小的国际知名度和高就业率,但上北大、清华仍然是一些人望子成龙的第一目标。 北大、清华的“二流”之虑能引起舆论的强烈关注,“优秀生转投香港”恐怕只是一个引子,真正牵动人们神经的,是对北大、清华等高校多年来备受恩宠而办学水平止步不前、学术地位岌岌可危的担忧。自1998年国家将北大、清华、复旦等34所全国重点大学列入“985”工程冲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后,这些高校得到了上千亿元建设资金。然而在公众的印象中,这些巨资除了在大学校园内有了一座座气宇轩昂的大楼、更多豪华车、更多的保安和后勤人员外,成效有限,一些“一流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学术地位甚至不进反退。 大学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奠基人、北大校长蔡元培有精辟的见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过分重视大学之形而忽视大学之神,是舆论担心北大、清华等高校沦为“二流大学”的症结所在。 如何避免“二流”之虞?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自有高人高见,容不得外行置喙。笔者想提醒的是,倘若离开了浓厚学术氛围和教学成就的不懈追求,现代气派的高楼大厦建设只能是对“一流大学”建设的嘲讽。 摘编自《人民日报·华东新闻》7月3日文/邓建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