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明朝工匠打油诗印上明城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08:28 南京晨报

  几百年的风雨正加剧南京明城墙的风化,为了留住历史印记,南京目前对城墙砖文字进行大规模拓片工作。专家从拓下来的文字中发现,竟然有人在烧砖时刻下打油诗描写劳作艰苦。

  拓下墙砖铭文留住历史印记

  “南京每一块城砖上都是有字的,但经过600多年的风吹雨打,这些字渐渐模糊不清。”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黄慧英在说到眼下正在进行的拓片工作时说,“这些字记载了那个年代许多事情。”

  黄慧英介绍,当年为保证城砖的质量,朱元璋对制砖、筑城的工艺作了严格的规定。同时,朝廷要求各地在生产的城墙砖上注明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制砖人、窑匠等5到6级责任人的名字,以便验收时对不合格的城砖追究相关人责任。“名字都烧在砖上了,谁也赖不掉。”

  “这些砖头上的铭文对研究明代的官制、行政制度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黄慧英说,“因此,为避免这些珍贵的史实资料在风雨中消失,我们正组织大批人力物力对铭文进行拓片保存。”

  拓片工作重在把握宣纸湿度

  “根据《文物保护法》,上缴文物是无偿的,但这几年博物馆从民间收集了上万块城墙砖。博物馆专人负责将其中有价值的砖进行拓片,目前已完成800种拓片。”拓片负责人朱明主任说。

  “拓片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大有讲究。”朱明说。她极认真地给记者介绍了如何制造城墙砖拓片的过程,首先要选生宣纸,成本大约为4元一张,能裁成8块城砖大小;然后用水洗干净墙砖,让字体清晰凸出来;宣纸放在墙砖上后要时刻注意干湿程度,这道工序十分重要。干了,拓片不清楚,湿了,拓片模糊;待湿度合适后上墨汁;然后仍需要把握好干湿度,取下宣纸。整个过程一般需要20分钟。拓片工作最困难的要数在城墙上直接进行,因为不能把墙砖扒下进行“复制”,工作人员就得架着梯子在城墙上工作。一阵“微风”吹过,宣纸就可能被风吹走,前功尽弃。

  ■拓片故事

  一首打油诗写尽工匠苦

  “让我们惊奇的是,在一块城砖上竟然还有一首打油诗。”黄慧英说。

  打油诗部分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只能看出断断续续的意思:“工作到如今××,日日挑柴吃×苦,一日秤来要五百,两朝足足共千斤,山高路遥难行步……”

  “这是造砖工匠写的,主要是诉说一天造砖工作的艰辛。”黄慧英说,“一块砖头造出来到砌到墙上有五六道检验关。当砖被运到南京后,先由工部组织验收,从每批城砖中任意抽出一定数量,由两名精悍强壮的专职士兵相隔一定的距离,抱砖相击,如城砖不脱皮,不破碎,声音清脆,方为合格。如果发现城砖掉皮、破碎、声音混浊或有裂缝,表面弯曲,则视为不合格。一旦不合格砖块超过规定比例,则该批城砖即被定为不合格产品,责令重烧。如两度检验不合格,就要严惩铭文中记录的有关提调官及各环节中的具体责任人,重者甚至被砍头处死。‘打油诗’这么明显的差错,怎么就没人发现?”

  城砖还是“民间书法长廊”

  黄慧英称,南京明城墙所用城砖,分别来自长江中、下游的广袤地区,其中包括今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五省的府、州、县,以及军队卫、所和工部营缮司等近200个单位。大多数城砖留有铭文,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记号),多则70余字。

  黄说,铭文在书法方面也有研究价值。大体可分“书斋式”与“民间式”两类。前者属官府内的官吏文人、乡间的秀才所写,其字体流畅工整,点、撇、勾、捺极具文人气息;后者属于粗通文墨甚至没用笔写过字的工匠所写,当砖坯出模后,只是捡了身边的一根小树枝,在砖的一侧小心翼翼留下所在县、甲以及自己的名字,稚拙的字体上透出几许村野之气。同时,城砖铭文的字体,篆、隶、魏、楷、行各体皆备,拥有这些铭文砖的明城墙就犹如“民间书法长廊”。

  另外,早在600年前的砖上就出现了“刘”、“万”等简化字,这些字在当时属于不规范字体。解放后,这些已在民间流传的字才被纳入规范字。

  ■新闻链接

  明城墙城砖一般长40 50厘米,宽20 22厘米,厚10 15厘米,重15至25公斤。城砖均用优质黏土或白瓷土烧成,大部分为质地细密、坚固耐用的青灰色砖。

  作者:范国平 朱晓燕/来源:南京晨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