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城市交通建设:科技引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09:30 解放日报

  翔殷路越江隧道通车、轨道交通 4号线“ C”字型线路开通试运营、中环线北段投入使用……上海优化城市交通布局、提升能级的各项措施,在“十五”期间全面落实到位,基本形成客运交通“三网一枢纽”格局,即轨道交通网、地面公交网、长途汽车网和多层次的客运交通枢纽。

  “十一五”期间,上海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 70%用于交通建设,一张安全、高
效、畅达的一体化综合的交通网络将编织得更趋完美。

  轨道交通快、多、准

  上海缓解交通拥堵,靠地下飞驶的轨道交通。

  1993年,上海轨道交通 1号线虹梅路站至徐家汇站区间 5座车站率先通车试运营。从此,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不断铺向城市各个角落。去年底,轨道交通 4号线“ C”字型线路正式开通试运营,与红色 1号线、绿色 2号线、黄色 3号线、紫色 5号线,构成一张“申”字型轨道交通网。至此,上海轨道交通运营车站已达 90座,运营里程达 123公里。

  上海轨道交通客运量与线网规模同步增长。从 1993年至 2002年,轨道交通累计客运量达 10亿人次,到 2004年,累计客运量达 20亿人次,而今年 6月 12日,上海轨道交通累计客运量已达 30亿人次。上海轨道交通具有速度快、运载客多、时间准等优点,分担了中心城区 20%左右的城市公共客运总量。

  市建设交通委主任熊建平说,根据上海“十一五”规划, 2010年末,随着 11号线的建成,上海地下交织的轨道交通总里程将延伸到 400公里,将拥有 16个换乘枢纽站,并连接两大机场、四大铁路窗口,以及徐家汇、芷新长途汽车站,直接通达 4个城市副中心,以及静安寺、浦东陆家嘴金融区等几十个大型交通集散点。届时,轨道交通线网将承担 35%至 40%的公交客流,成为上海公共交通的主力军。

  科技创新支撑高效建设

  地铁 1号线,从开工到建成历时 6年;

  2号线建设,耗时 5年; 3号线全部建设、投运只需 3年时间。为了实现到 2010年 11条轨道交通全线通车的目标,今后上海将以每年建设 40公里轨道交通的速度推进。

  城市交通建设要速度,离不开科学规划和创新。轨道交通徐家汇大型枢纽站,是 1号线和规划中 9、 11号线的换乘点。为避免徐家汇地区大开挖建设而封闭交通,专家经过多次研究提出“环港汇广场”方案: 9号线大胆利用港汇广场公寓楼与商业大楼之间已建成的地下空间,使工程实施避开了徐家汇地区城市“三纵三横”主干道中的华山路和虹桥路。上海的越江设施供不应求,复兴东路隧道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首次尝试双管双层六车道设计,大车下层走,小车上层过。东海大桥上所有混凝土以及钢材等材料,都进行了特殊的防腐处理,所有桩基结构除了加厚涂层“防护衣”外,还将混凝土桩处于海水中的部分,包裹上玻璃钢外加环氧涂层。

  据介绍,“十五”期间,上海在大跨度桥、高速磁浮、海工混凝土、集装箱装卸机械、管幕和沉管工艺、大吨位钢结构整体吊装等领域,形成了一批自主创新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机电、信息、环保、材料等相关领域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上海还积极探索发展世界轨道交通先进技术,目前已经在新建线路中探索研究全自动列车运行系统技术的应用,以及低速磁悬浮技术的综合应用。

  “数字交通”创造便捷

  城市交通正进入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市民越来越体会到“数字交通”带来的便捷。去年底,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票务清分中心在上海启用,市民在所有已投用和新建的轨道交通线路中,基本都实现“一票换乘”。“十一五”期间,上海轨道交通还将建立起全网络的应急指挥中心、运营协调中心、票务清分中心等 3大中心,形成有效的灾害性应急处置预案系统。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让轨道交通安全、快捷。上海高架路交通诱导系统自去年 11月启用以来,内环、南北、延安、逸仙、沪闵高架上,总共竖起了 54块交通“情报板”。驾驶员通过红黄绿三色可变交通信息标志,获取实时准确的道路交通信息,降低了行车中选择路径的盲目性。据市政部门统计,诱导系统运行后,高架道路的拥挤堵塞情况得到缓解,道路平均流量增加了 5%,平均车速提高了 3%,畅通时间增加了 7%。

  乘公交车,市民也享受到便利。目前,上海中心城区共安装了 1000个公交电子站牌,公交车何时到达、如何换乘等信息都一目了然。到 2007年,全市公交营运车辆将配备智能公交系统,并将以公交专用道建设为载体,实现中心城区和浦东、闵行、宝山等地区公交站牌的全部数字化,全市电子站牌安装率不低于 70%。

  本报记者 宋鹏霞 实习生 郭艺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