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人才强院 创新力“井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09:30 解放日报

  

人才强院创新力“井喷”

  解开人类发生短趾症的世纪之谜,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抗生素药物基因资源库”和“抗生素药物化合物库”……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科研捷报频传。两位教授去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两位教授受聘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在全国首家成立了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创新力“井喷”,来自院党总支提出的目标:“人才强
院,冲击世界一流”。日前,党总支荣获上海高校系统唯一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为科研,院办三迁

  刚当选中科院院士的邓子新教授,2000年从外地高校来到交大。学院对他的潜力充满信心。邓子新夫妇欲在沪购房。院党总支书记罗九甫热情帮助选购,硬是在徐家汇地区谈下6300元/平方米房价的住房,并为邓子新争取了学校的一次性住房奖励。书记做这些琐碎事,值得吗?罗九甫笑言,这下他们就跑不掉了。

  “院办三迁”的故事至今在交大传为美谈。2000年,邓子新、贺林两位教授与交大联系时,学院实验用房极其紧张。为了给他们安排实验室,创造良好科研环境,院部机关各办公室几个月内连续三次“搬迁”,最后包括院长、书记在内的十多个人挤在不足30平方米的临时棚屋内办公。设备齐全的实验室令两位教授由衷地满意并感动。邓子新感叹:“除了科研,我不需要操心任何事情,学校都已经为我办好了,感觉自己已融入了交大。”

  好环境,千金难买

  交大985一期建设立项,生命学院争取到3000万元宝贵经费。这么一大笔钱是均匀分配,还是重点投入?院党总支力排众议,看好邓子新、贺林的潜力,决定分别给他们的团队投1000万元。而今,贺林的人类短趾症基因研究震动全球学术界,邓子新的“DNA大分子上一种新的硫修饰”成为去年我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通过先进管理,奏响科研创新主旋律,使外来人才留得住,让原有人才干得欢。在生命学院干了25年总支书记的罗九甫调侃自己是“环境专家”,专门改善院里“人文环境”。他说,硬件固然重要,但有些东西是钱堆不出来的。

  党总支成员同样是生物领域的专家,他们深知基础研究绝非“今日种树,明日结果”,有其自身规律。在工作考核方面,学院不盲目追求论文、成果“数字化”,不把工作量的压力简单地传递给教师。例如,不给有潜力的研究团队压工作量,而给予几年的成长时间;对于发表论文,以影响因子大小来计算工作量等。

  如今,学院共设以教授名字命名的实验室近15个,教授对科研的方向、助手选择方面均有较大自主权。

  做“星探”,党员心甘

  党员教授徐晋麟是全国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同时也是生命学院资深“星探”———发现并介绍了一批人才加盟交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每推荐一人进学院,他自己就多了一个高水平竞争者。比如,当初交大“辉煌计划”在工资外加发津贴,徐晋麟将原本属于自己的享受津贴名额,主动让给一位被他“挖”来的新教师。对此,徐晋麟从未后悔,他说,这样做就是希望学院能快速发展。

  学院科研、教学第一线,党员们身先士卒作出表率,成为创新力量的中坚。在生命学院遇到暂时困难时,党总支成员放弃了出国、下海等个人发展良好机遇,选择留守。而在学院蓬勃发展、经费越来越充裕的今天,他们却始终不愿配小车,理由是“钱要用在刀刃上”。

  老党员许煜泉教授年届六旬,依然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他家离交大闵行校区很远,单程就得一个多小时。许教授坚持每天早早到校,连周末也不休息,争取更多科研时间。同事担心他身体吃不消。他却说:“习惯了,习惯了。”

  党员郭玉红博士突然被癌症击倒。同事们去看望时,她在病床上说:“康复后,一定加倍努力,把科研工作做好。”经过半年治疗,郭玉红不顾大家劝阻,坚持重返实验室和课堂。2005年,她的病情再度恶化,生命最后时刻的要求是,再给学生们上一课。

  本报记者 彭德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