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生活时评:从12次高考失利看改变命运的成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10:47 广西新闻网

  据《长沙晚报》7月3日报道,一个38岁的农民12次高考失利,并信誓旦旦要进行第13次、14次……一直考到45岁为止。

  很多时评人把这位农民描述为新时代的范进,认为其中了高考的毒,笔者以为,这需要一分为二看待。

  现代社会的包容性,决定了一个公民具有支配自己命运的权利。曹湘凡为了借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摆脱农村那种偏僻狭隘保守的生活状态,决心过上城市生活,而决意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这是一个底层民众最朴素的选择,也是社会向上发展的动力,无可厚非。

  最朴素的选择,当然在曹湘凡眼中也是成本最低的选择——他1992年到1996年在广州打了4年工,没赚到钱,没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生活的教训让他把改变命运的宝押在高考上。从这点来看,民众改变命运途径的匮乏,是导致曹湘凡“在一棵树上吊死”的直接凶手。在这点上,曹湘凡与范进确有同病相怜之处。

  把12年的大好青春消耗在一张文凭上,而且是一张很难保证改变命运的文凭上——因为扩招,大学生已经不再抢手,因为社会的转型,大学也不再是塑造人才的唯一殿堂,我们不得不说,是很不值得的。况且,为了高考,他放弃了农活,也不会其他谋生手段,妻子与他离婚,没时间照顾女儿造成情感上疏远,没能力孝敬双亲……这些成本多大啊!大家认为成本很高,但曹湘凡却乐此不疲,觉得成本低,愿意走这条路,这个矛盾是怎么出现的呢?笔者以为,这是因为,他找不到改变命运的其他有效途径,不得不很现实的选择这条路,甘愿付出别人认为高而他自己认为低的成本。

  近年来,体育、演艺界明星和一些新兴富人,屡屡成为上至北大、清华下至一般院校的破格录取对象。他们已经是“成功人士”,依然要进入高校想进一步“改变命运”,那么,曹湘凡执意通过读大学来“改变命运”,又有什么不对的呢?不同的只是,一些人很容易被破格录取,而曹湘凡却屡考不中。这种机会不对等、“赢者通吃”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一些人甘愿付出高昂代价去改变命运的决心。

  可是,如果说曹湘凡执意高考是对的,那么社会上必定有些东西是不对的——为什么一个人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生活得好一些,竟会这么艰难?途径竟会这么少?(东方晦)编辑:王香菊作者:东方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