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台湾媒体热议青藏铁路 感慨建设奇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02:35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从北京至拉萨的首趟列车吸引了包括台湾记者在内的众多记者的目光。

  台湾媒体“罕见地”为青藏铁路打起了“媒体大战”。这些天来,无论是在青藏铁路的首趟列车上,还是在北京、格尔木和拉萨,采访青藏铁路的各路记者中总能看见说着“
国语”的台湾记者。《中国时报》称,参与这次报道的台港澳媒体人数至少有上千人。从6月30日到7月3日,岛内7家主要新闻电视台在每小时的新闻播报中,几乎都会有一条青藏铁路的消息。岛内各平面媒体则推出系列报道,分别从经济、环保、文化与政治等层面,探讨青藏铁路通车对雪域高原的深层次影响。这种“铺天盖地的报道热潮”,让绝大多数台湾民众知道“大陆建了一条最接近蓝天的铁路”。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曾将纯净的天空形容为“希腊蓝”,现在台湾民众最希望去看看“西藏蓝”。

  台湾记者感觉像“朝圣”

  对于只乘坐过几小时短途列车的台湾记者来说,47小时28分钟的列车线路(从北京到拉萨)本身就意味着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尤其是当这项工程位于海拔5000米左右的青藏高原时,就更是“一次世界性的工程技术跃进”,是“全体中国人的又一次骄傲”。台湾TVBS电视台报道称,青藏铁路不但是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同时拥有“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和铁路铺架基地,还是“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拥有多项“世界之最”纪录,与三峡大坝并列中国现代世纪工程之一。

  《中国时报》报道说,青藏铁路的建成,使西藏纳入大陆立体交通运输网,促使西藏长期以来农牧为主的经济形态加速转型,从短期效应看,旅游业受益巨大。

  其实早在青藏铁路开通10多天前,岛内各大媒体就已纷纷派出记者,从青藏铁路沿线发回相关报道。台湾东森新闻台、无线卫星新闻台、中天新闻台、民视新闻台实时直播了“青藏铁路通车,胡锦涛出席剪彩”的消息。《中国时报》、《联合报》等主要报纸连续数天刊登了有关青藏铁路开通的新闻、各方反应以及有关评论。

  从北京出发、7月3日晚抵达拉萨的首趟列车上,有外交部组织的外国媒体记者团、港澳办组织的港澳记者团、国台办组织的台湾记者团,还有铁道部组织的各地方媒体记者团。这趟列车的车票“相当抢手”,为了一张车票,从岛内刚飞过来的以及常驻北京的台湾各媒体记者动用了各种“关系”,最终只有十多位岛内记者成为幸运儿。对此,这些在一线报道青藏铁路开通的台湾记者几乎以一种“朝圣”的心情来进行这次采访。《中国时报》记者白德华在新闻稿中写道:“为了这趟采访,记者铆足了劲,做好了万全准备。行前,不仅复印大量数据资料,苦读有关西藏地理、文化、人文、风情的书籍,希望以最短时间认识雪域西藏。不管是记者,还是一般旅客,都带着一种朝圣心情,有种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的精神,像前往圣山接受天国洗礼,更像朝拜。满心的期待明显感染车上每个人。”

  台湾无线卫星新闻台的女记者王德恺在发回的新闻中说,“长江源、昆仑山,盛夏冰雪不化的高原,这些比(台湾)的玉山还高、比传说更远的地点……我们小时候在地理课本上读过,觉得又遥远又浪漫,一辈子都不可能到,现在坐上青藏铁路都可以到达。”

  对此次青藏铁路通车,最开心的莫过于台湾旅游者。据《联合报》报道,早在青藏铁路通车前一个月,岛内各大旅行社已经开始抢攻这块“旅游净土”,纷纷推出了青藏游。岛内最早的青藏旅游团将在一个星期内组团出发。据了解,目前台湾民众青藏铁路旅游价格约为5万元新台币。

  高度关注铁路战略价值

  对于青藏青藏铁路通车,台湾媒体更关注其战略价值。《联合报》2日刊登佛光人文社会学院教授谢剑的专文指出:青藏铁路的贯通绝不只是一般人所着眼的旅游、工程与保护景观等成就,最重要的是具有中国有史以来重视边防战略的价值。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变局都是外力先从边地开始,边地的稳固与否可以视为国力兴衰的寒暑表。青藏铁路的完成,贯穿了中国西南部这一大片空白地区,使得中国对南亚次大陆将不再是鞭长莫及,而有更多发展的机会。

  台湾前“立委”、电视主持人陈文茜则认为,这条铁路不只是“中国几代人梦想的完成”,更是“中国国力的伸张”,以往西藏是英国等西方殖民帝国向中国渗透侵略的一个大门,中国却因为受到青藏高原的地理条件限制与天然隔阂,而使得西藏曾是“化外之地”。现在青藏铁路通车,使得西藏与京城的距离,由唐朝文成公主和亲需要走3年,变成北京到拉萨只要48小时,这种距离的大幅缩短,标志着西藏与大陆其他地区的融合将以光速进行,西藏不再是“化外”。

  岛还有分析指出,青藏铁路通车甚至可能改变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地缘战略形势。青藏铁路完工将使中国军队的后勤运输更为快捷。此外,青藏铁路也将加强西藏与中国西部及东部沿海经济一体化,并将为建构“南亚大陆桥”奠定基础,使中国可能突破能源的“马六甲困局”。

  感慨建设奇迹,担心生态受损

  台湾媒体不只是报道这一条铁路,还将铁路建设过程、殉难者的事迹、相关地区生态的变化,都一一作出详细报道。东森新闻台报道说,青藏铁路第一期铁路牺牲的工程人员共360人,平均每2公里死亡一人。21世纪的今天,在中国,人的价值完全不同了。当今的青藏铁路建设者喊出了“先生存再生产”的口号,铁路沿线有17座制氧站、25个高压氧舱和115个医疗机构,4万名职工每天强制吸氧平均两小时,因此在第二期工程中创下了让世界震惊的高原建设零死亡纪录。

  环保问题也是台湾媒体关注的焦点。对于青藏铁路在环保方面的努力,岛内媒体基本上作了客观报道。东森新闻电视台报道称,“当环保成为一项政策时,社会主义效率果然惊人。”比如,曾一度濒危的藏羚羊数目已增加到5万。现在,在高原上,藏羚羊是老大!电视还报道了可可西里保护站收容的两只受伤藏羚羊,镜头中一只藏羚羊还撅着小嘴向保育人员讨牛奶喝,让台湾许多家庭非常感慨和震撼。

  不过,也有报道对铁路通车可能对西藏生态环境造成的“伤害”表示担忧。《中国时报》在介绍青藏铁路的4个系列专题中,有一个专题是对当地脆弱生态的担心。台大建筑与城乡所所长夏铸九称,青藏铁路的特殊性在于无前例可循,他最担心的是复杂脆弱的高原生态系统面对铁路“侵入”与大批游客“凝视”所衍生的环保冲击,恐将超乎人类的经验与想像。还有专家虽然知道藏羚羊已经复育到几万只的规模,但却仍忧心青藏铁路班车频密化之后,当地动物生存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甚至担心青藏高原出现美国西部原本数百万只野牛最后只剩保育圈内样品的惨状。

  岛内关注大陆重大工程

  实际上,这两年来,大陆的重大工程成了岛内媒体最关心的新闻之一。如三峡大坝主体已完工多日,但台湾媒体还在不时做深度报道。

  不过,对于台湾当局来说,每当大陆取得一项巨大成就,它就会产生一阵莫名的紧张。据7月3日台“中央社”报道,已无事可管的台“行政院蒙藏委员会”委员汪平云对青藏铁路发表了看法,虽然他不得不承认青藏铁路通车“符合自治区藏人获得经济利益”的愿望,但同时强调这会强化中国政府“控制、同化西藏”的目的。因此,未来台当局将力促人权组织多与西藏地区建立联系,“共同关心西藏人民的自由与人权发展”。

  台湾泛绿媒体《自由时报》也称,许多岛内媒体大力宣传报道大陆的青藏铁路,而对岛内工程则频揭弊案,这是“诅咒与唱衰台湾”,是“自我矮化”,“捧中抑台”。不过,这样的论调在岛内没多少人理睬。

  ▲本报赴拉萨特派记者吴亚明本报台北特约撰稿人萧师言本报特约记者周 礼王建华陆 蓉

  环球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