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挺遗憾只判一科零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07:24 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聚焦理由

  33年前,“白卷英雄”张铁生横空出世,一时间,“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几乎耽误了一代人。

  33年后的今天,一位河南考生在高考试卷上“抗议”现有的高考制度,希望被判零
分引起社会的关注。

  我们的高考制度确实存在弊端,“高分低能”等等,人们已经不止一次对其进行理性的质疑和抨击。但什么又是理想的教育制度?现在就找出一种更好的培养人才、选择人才的方式,似乎又没有人能够做到。

  这是孩子气的行为,还是堂吉诃德式的“大战风车”?但无论如何,这恐怕还是很难触动到现存的制度。

  河南一女生以“碎心飞魔”为笔名,在试卷上批判高考制度,希望得零分来引起教育部门关注

  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子?心中有着怎样的想法?7月4日,记者电话连线,采访了正在河南南阳市卧龙区毛庄乡罗冢村家中的蒋多多。

  从高二起就对高考制度不满

  记者: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想以高考各科为零分的方式,引起社会对教育制度关注的?

  蒋(以下简称“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个想法也不是一天两天就突然有的,而是在高中学习中慢慢积累形成的。

  我在高二的时候就感觉到目前的高考制度和教育制度十分不合理,教育全部是为了高考,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更谈不上因材施教。

  想想看,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兴趣爱好,能学到什么呢?

  记者:你觉得教育制度不合理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蒋:比如,高考移民,浅的看,社会上很多人认为高考移民是不光彩不合法的,但是深处看,他们却是被逼无奈,挺可怜的,也是高考录取机会不均等下的牺牲品。

  考数学时曾被监考老师发现

  记者:考试中没有被监考老师发现吗?

  蒋:考数学的时候被(监考)老师发现了。考试快结束的时候,一个监考老师拿起我的试卷给另外一个(监考)老师看,说,这个学生不答题在试卷上乱画。当时我特别紧张,毕竟作贼心虚吧。

  记者:为什么会紧张呢,你不是已经决定牺牲高考来换取社会的关注了吗?

  蒋:我是害怕被监考老师发现不收我的试卷,这样我的试卷就没有机会让阅卷老师看到了,计划就失败了。考数学时我非常紧张,因为老师一直在观察我,拿着我的身份证和准考证看了又看。这多少影响我观点的发挥。

  记者:那你想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

  蒋:没想太多,只想着让阅卷老师看到,然后根据我特殊的记号,把我的试卷统一整理出来,并送给上面,引起社会的关注,然后教育部门采取比较合理的改革。

  记者:你心目中的理想教育制度,或者你认为改革之后的合理制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蒋:没有年级的区分,没有考试,教师和学生是良师益友的关系,教学完全是发掘学生的潜能,学的东西要对社会有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现在不是提倡创新型社会吗?在学校里只是口号而已,根本没有具体措施。

  大学对我并没有什么吸引力

  记者:你本来设想是各科考试都为零分,现在只有一门文综被判为零分,你对这个结果有何看法呢?

  蒋: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有文综是零分,因为其他科目我都是用双色笔答的试卷,而且都将笔名写在了密封线外面。

  我觉得挺遗憾的,因为我的目的是各科都是零分,这样才有震撼力。其他科目只给了我选择题(客观题)的分数。可能,他们是为了不想让上面知道我的事情吧。

  记者:实施这样的计划,难道你不想上大学了吗?

  蒋:我觉得上大学不是一个人惟一的选择,大学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

  我做一个决定,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上大学不能实现我的兴趣爱好,我干嘛要去上呢?

  记者:你曾经是个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高二时成绩突然就下来了,是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影响到你的学习了吗?

  蒋:主要是那时候迷恋上了写作,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写作上了。其实我高一的时候就开始写作了,但是那时候没有灵感,高二的时候灵感特别多,有时候一天都好几个,我来不及写,只好先记下来慢慢写。

  记者:灵感都是来自哪些方面?

  蒋:来自生活啊,自己在教室里听同学们谈话就会有灵感。

  记者:语文是不是你最喜欢的科目?

  蒋:是的。其实我上小学时成绩也不好。我在小学四年级时因为作文写得好,经常被语文老师表扬,在班里当成范文,老师还拿到别的班去念我的作文,然后成绩就好了起来。

  记者:看来老师的夸奖对你影响很大?

  蒋:是的。我觉得有句话很对,“和所有人一样,我也是别人掌声中的成功者、叹息声中的失败者。”有人认为夸奖会产生自大,我从来没有这种感觉。

  在同学中我只是一个旁观者

  记者:你的班主任在接受别的媒体采访时,评价你是个“怪”学生,并且认为你的思想和心理一直不健康。你怎么看待老师这个评价呢?

  蒋:我觉得他们的评价是很自私的,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

  在我看来,那些老师都特别封建,让他们当老师是误人子弟,完全看的是升学率,至于培养的是人才还是庸才,完全不在乎。

  画外音:蒋多多的班主任宋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多多上课总是心不在焉,成天不学习,就爱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很自闭。国家高考这么多年了,各项教育制度一直在不断完善,中国大型的选拔人才肯定需要这种考试,高考还是利远远大于弊端的。

  记者:你平时是不是也不太爱和同学来往啊?

  蒋:在同学的生活中,我是一个旁观者,或者是一个被遗忘者。小学初中只知道学习,不太在意和同学的交往问题。没有想过要融入他们,我的思想很难被他们接受。

  画外音:蒋多多的同学徐玉印曾对媒体说,真不敢相信,她有如此想法,平时多多学习也不多好,每天闷闷不乐,就喜欢写东西,老师和同学也很少与她沟通。

  记者:是不是平时和父母很少交流?

  蒋:几乎没有交流。我上面有姐姐,下面有弟弟,我在中间,是个多余的人,要不然怎么会叫多多呢?

  记者:现在父母对你的事情准备怎么办呢?

  蒋:他们想让我复读一年,考一个好大学。但我不想去,可能我把自己的爱好看得太重了,上大学不是我的爱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我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兴趣。但为了避免冲突,我在父母那里保持沉默。

  画外音:面对媒体的采访,蒋多多的母亲曾说,多多平时不爱说话,也很少与我和她爸沟通。每次回家她就一人躲在房间里,后来才知道,她在写小说。这么小的孩子,能写出什么样的小说?

  记者:今后有什么打算?

  蒋:找一个技校,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记者:你喜欢什么样的专业?想通过专业的学习来实现你的什么理想呢?

  蒋:影视表演或创作吧。

  (停顿了一会儿)我希望实现当演员和小说家的梦想。 (来源:新京报)

  相关新闻

  豫考生试卷上批教育制度希望得零分引社会关注

  本报讯 星星只有在自由的天空才能发光,到了地上就成了冰冷的陨石,和普通的石头没有两样……

  这是河南南阳一位学生高考时,写在考卷上的“抗议”。除此之外,她还把自己的笔名“碎心飞魔”写到密封线外,所有试卷用双色笔来写。她这样做的目的,竟是希望各科成绩为零,以引起社会重视。

  这女孩名叫蒋多多,今年19岁,南阳八中毕业生。

  6月28日,记者见到了蒋多多。据蒋多多说,上初中时她学习积极性很高,成绩在班里一般都是前十名。上高中后,眼界开阔了,看到媒体上报道的一些关于反映高考制度弊端的文章,再加上上高中后,学习压力让她喘不过气来,“特别是高二时,老师太负责任,规定学生饭后多长时间内必须进教室,而且每节自习课都在班上‘监视’,一点自由都没有,就像囚犯。”多多说,渐渐地她就产生了厌学情绪,想起“造反”来。

  高考前夕,她向高考“挑战”的想法一步步具体化,还拟了草案。“现在都有人因为高考自杀和杀人。我向教育部门建议,不要让学生把高考看得太重,目前很多教育方法都有问题。”蒋多多说,“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蒋多多想把她的积闷发泄出来,“我要抓住高考这个机会”。

  6月24日,学校通知蒋多多回校一趟。到了学校,班主任告诉她,因为用两色笔答题,她“文综”被判为零分了。

  蒋多多最后的高考总分是114分。

  (晓南)

  蒋多多个性话语

  ●一切都是为了高考,老师传授的知识,已经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培养怎么参加高考能够考出高分的庸才。

  ●在同学的生活中,我是一个旁观者,或者是一个被遗忘者。没有想过要融入他们,我的思想很难被他们接受。

  观点

  堂吉诃德式的“大战风车”

  显然,“蒋多多笑话”之所以在人们的思维中生成,重要的不是其行为离经叛道,而在于其结果是堂吉诃德式的“大战风车”。在大多数人看来,蒋多多的举动只能葬送自己的前途,而不会在制度上产生任何改变。大家都已经安于现状,顶多在嘴皮子上发发牢骚,竟然有一个人以为在考卷上发泄不满就能触动制度,怎能不是笑话呢?

  本应震撼我们心灵的蒋多多,被我们消解和分析成了一个“笑话”。我们的心灵不但没有受到任何撞击,反而获得了一丝身为看客的愉悦。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和不公正,已经被太多人以理性而克制的方式质疑过、抨击过,但还从来没有一个人感性而冲动地把它写到自己的高考考卷上。 (钟言)

  相关链接

  张铁生:旧版“白卷英雄”

  1973年,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的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6月30日,在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

  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编者按说:“张铁生的理化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8月20日,《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又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国的勇于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文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