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罗湖展开循环经济试验 告别一次性用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09:12 南方新闻网 | |||||||||
本报讯 罗湖是深圳的一个缩影,深圳20多年来所遇到的困难,全部典型地在罗湖体现出来,罗湖能否靠改革、靠创新、靠开放,获得资源,获得动力,获得新的发展空间,是很关键的。 ——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
20多年来,深圳人一直脚步匆匆往前赶路,只知道应该去“下一站”,却始终不太清楚“下一站”叫什么名。现在我们知道了,清晰了:深圳,包括罗湖的“下一站”就是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社会,就是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罗湖。 ——罗湖区委书记刘学强 对政府来说,搞循环经济就是要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空气干净了,噪音减少了,河流清澈了,交通顺畅了,老百姓幸福指数提高了,当然高兴。 ——罗湖区委书记刘学强 深圳市罗湖区翠竹小学的张俞飞同学家的洗手间里总有一个水桶,用来收集冲凉时水管中先流出的冷水。之前,这些水是随着下水道汩汩流走的。 张俞飞说,这个习惯源于前些日子,她和罗湖区各个中小学的学生们收到的一本特殊“教材”——由区委书记刘学强推荐的两篇文章:《小习惯改变大世界》和《55个好习惯令世界更美好》。 这两篇文章罗列了诸如刷牙时关上水龙头、纸可以两面使用、给字“减肥”可节省纸张空间等一系列倡行节约的环保好习惯。在刘学强眼里,任何工作变成制度并不难,难的是变成普通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习惯。“一个好习惯如同一块骨牌,当很多人都在改变自己习惯的时候,多米诺效应就产生了。”这位区委书记对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解并不显得深奥难懂。他还希望中小学生都用这些好习惯去影响家人。 深圳下一站从罗湖开篇 今年4月19日,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看了罗湖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汇报材料后作出批示:“罗湖区的积极性很高,可将抓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和环保的示范性工作先在罗湖推开。” 作为“四个难以为继”的概括者,李鸿忠深知在罗湖率先推进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战略迫在眉睫。他在第四次党代会期间参加罗湖代表团讨论时曾有这样一段肺腑之言:“罗湖是深圳的一个缩影,我们所讲的改革开放,小平同志当初在南海画了一个圈,这个圈主要也就是罗湖。当时深圳只有两个建制,一个是罗湖,一个是宝安县。此次党代会报告里提到的25年来总结的几点,包括所遇到的困难,全部典型地在罗湖体现出来,因为罗湖是最先发展,充分发展的。”他在总结“罗湖现在是深圳市城市功能最成熟最完善,发展最充分的一个区,金融、商务、信息等发展是最充分的”的同时,毫不掩饰“‘四个难以为继’在罗湖也是体现得最充分的,罗湖能否靠改革、靠创新、靠开放,获得资源,获得动力,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这是很关键的。” 李鸿忠这番话至今让刘学强印象深刻。刘学强3年前调到罗湖区任代区长,去年接任罗湖区委书记一职。他清楚记得,在深圳一家网站论坛上曾经开过一个栏目叫“四个区的新书记上任你们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不少网民在上面跟帖直截了当地问:“罗湖有没有希望? ”刘学强相信,这种疑问不是个别的,可能是很多人所想所说的,“这种危机感我们应该有,必须有”。 但刘学强并不悲观,他拿水来举例说,罗湖同福田行政区划面积一样大,但是可建设用地面积只有福田的一半,福田因为土地空间大,这几年赢得了高速发展。罗湖受到空间的制约,其中的约束条件就是水源保护区和梧桐山。“不错,过去乍看当然是劣势,但从科学发展观来看,这可能就是优势。”他说,有了一个水库和梧桐山,就是有了一个城区的“肺”,还有仙湖、东湖、银湖、洪湖等大的市政公园。“一山四湖”,湖光山色,绿波荡漾,可谓有山有水,山清水秀。罗湖城区绿化覆盖率是47.1%,超过了全市平均水平,城区人均绿化面积33平方米,如果加上梧桐山的绿色面积,这些数据就更令人刮目相看了。 “我没统计过,到底这里能产多少氧气、负离子,对我们这城区的环保和生态产生了多大的效益。但是,为什么我们罗湖的人口如此密集,空气的质量却比很多区好呢?”刘学强据此认为,优势劣势是会相互转化的,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确立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后,的确需要辩证地看待罗湖的现实,工业污染、城市热岛效应、交通拥堵、人口膨胀、能源紧张等城市病的蔓延,证明了以消耗和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工业化道路是不可持续的。 罗湖区很多政府官员都记得,刘学强不止一次地在全区大会上重复讲一个叫《下一站》的故事,“20多年来,深圳人一直脚步匆匆往前赶路,只知道应该去‘下一站’,却始终不太清楚‘下一站’叫什么名。现在我们知道了,清晰了:深圳,包括罗湖的‘下一站’就是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社会,就是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罗湖。” 循环经济起步政府率先示范 发展循环经济有两个主要内容和目标,一个是节约型社会,一个是环境友好。说到节约型社会,刘学强认为,节约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只是因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大家一味强调奔小康,过上富裕生活,反而把勤俭节约这样的美德淡化了。“罗湖发展循环经济,政府要率先示范重拾传统美德,因为国际经验证明,在循环经济发展起步阶段,政府作为最重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要切实起到引导、促进和示范作用。” 如今在罗湖区举办的各种政府表彰中,获奖者从政府官员手中接过的已不再是沉甸甸、亮闪闪的奖杯或奖牌,而是一页再普通不过的奖状。因为,在刚刚实施不久的《罗湖区工职人员节约守则》中规定:机关、事业单位的各类评比、竞赛和表彰活动一律禁用奖牌和奖杯,用奖状和荣誉证书替代。 刘学强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奖杯、奖状由木头、金属等材料制作,成本高,还浪费资源,奖状、证书同样可以达到表彰的目的,还免去了许多经常获得荣誉的单位为如何摆放这些奖牌所困扰的烦恼。他告诉记者,“有一次下基层考察工作,我发现有个单位把所获得的奖杯、奖牌集中在一起拍成照片,摆放在会议室里,这家单位的负责人说,实在没有地方摆这些东西了。”据统计,奖牌奖杯“下岗”,奖状证书“上岗”后,仅此一项,罗湖区一年便可节约近百万元财政支出。 记者在罗湖区采访还发现,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员和工作人员使用的都是再生纸制造的环保名片。公文及其他非正式文件的排版规格进行了调整,字号被调小,字距、行距和页边距被缩减,双面用纸,据说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仅此一年可减少30%以上的用纸量。与此同时,传统工作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会议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短会、电视电话会议。而在刘学强自己的手机里,也提前存好了“辛苦了”、“好的”一类的回复短信。在同下属交流工作时,他提倡大家遇到简单的情况时,用短信的方式来进行沟通,他的手机话费也因此降到了每月四五百元。 告别一次性用品行动 罗湖辖区内工业区集中了超过10万外来劳务工,大部分工人都是在劳务工大食堂和个体快餐店就餐,导致了一次性筷子、饭盒、塑料袋的大量使用。目前,在政府率先示范带动下,工业区集体食堂已经全面杜绝使用一次性餐具。 前日午后,记者来到餐馆林立的嘉宾西路,走进一家名为“粥鼎记”的餐馆,首先看到了墙上张贴的一张醒目的《保护绿色环境、拒绝一次性筷子》的倡议书。几百字的倡议书由罗湖区桂园街道办发起,倡导顾客拒绝一次性木筷。这家餐馆的老板娘为记者算了一笔账:餐馆里13张台,以每张台一天提供8个客人8双筷子计算,使用消毒筷后一天就能少使用104双一次性木筷,一个月就能少使用3120双,十分可观。 停止使用一次性餐具的试点从这家餐馆所在的嘉宾路和松园路展开,如今已有39家餐馆都积极参加其中,不少餐馆还贴出了“不用一次性碗筷少收一元”的告示。老隆风味馆老板郑先生说:“不用一次性木筷没有影响客源,反而有更多顾客光临,还节约了餐馆的经营成本。” 小餐馆开始对一次性用品说“不”,大商场也是如此。每逢下雨天气,记者买完东西走出罗湖区的商场时,站在门口的工作人员都会把进来时套在雨伞上的塑料袋收回。工作人员解释说:“一个小小的伞袋虽然只有4分钱的成本,按每天重复利用上万次计算,可为商场省下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如果乱扔这些不可降解的伞袋,还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记者发现,在罗湖区万象城、华润大厦等大型商场的主要出入口,都设置了雨伞袋回收箱,站在门口的工作人员会主动提醒顾客将用过的伞袋放入回收箱内。而在万象城内“星巴克”咖啡连锁店内,记者看到醒目的提示:“自带杯的顾客,每杯给予优惠两元。”热情的服务员介绍说,现在自带杯的顾客越来越多。 在很多人的认识里,循环经济按照传统的说法就是环保,“环保需要花大钱,是不经济的。”而罗湖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切身实践终于明白了,“循环是经济的,是有效益的”。从这个意义上,刘学强给循环经济下了一个定义,那就是“把传统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环境友好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事实上,循环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同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城中村是罗湖区早期发展“种”楼的直接后果,今天看来,这里的居住环境并不“友好”:大部分城中村没有雨污分流,很多电线、电话线就像蜘蛛网笼罩,消防、卫生、治安隐患甚多。“在这种环境居住,是谈不上生活质量的,幸福指数就自然低了。”很多居住在城中村的居民都有这样的切肤感受。 在推进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进程中,罗湖区政府投入上亿元资金对城中村进行改造整治,包括引进物业管理,现在已经令一部分城中村和老社区焕然一新。刘学强清楚记得,前不久他陪同深圳市委副书记谭国箱、副市长吕锐锋前往木材公司社区视察城中村改造效果时,几位退休的老同志拉起他们的手直喊“共产党好啊”。这一幕让刘学强对罗湖发展循环经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说,“对政府来说,搞循环经济就是要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空气干净了,噪音减少了,河流清澈了,交通顺畅了,老百姓幸福指数提高了,当然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