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日化武专家首日走进“极度危险区域” 取出7枚毒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09:12 黑龙江日报

  文/摄 本报记者 吴树江

  经中日专家磋商确定销毁设施厂址,并就主体销毁技术、分工厂销毁技术和移动式销毁技术方案达成了一致;对销毁设施进行了技术方案论证,完成了挖掘回收工程的基本设计

  

中日化武专家首日走进“极度危险区域”取出7枚毒弹

  作业人员小心翼翼地探测、挖土、取出化学毒气弹。

  

中日化武专家首日走进“极度危险区域”取出7枚毒弹

  坚固的防爆墙。

  

中日化武专家首日走进“极度危险区域”取出7枚毒弹

  中日化武专家在商议应急措施。

  

中日化武专家首日走进“极度危险区域”取出7枚毒弹

  中方化武协助人员(右)和日方化武作业人员鉴别毒气弹的种类。

  

中日化武专家首日走进“极度危险区域”取出7枚毒弹

  摆放好的毒气弹。

  目击毒气弹现场挖掘

  7月5日,牡丹江地区的最高温度达到零上31度,在宁安市化工轻工公司大院,中日双方正在进行常规炮弹和化学毒气弹的挖掘、封存。因为现场十分危险,所有人员都必须穿上厚重的防化服,戴上防毒面罩。记者在防化战士的帮助下穿上了防化服后进入了“危险区”。现场作业区基本是由帐篷组成的,其中包括中方指挥所和日方指挥所、中方休息室和日方休息室,还有消毒室、分析室、烘干室和器材室、监控室。在帐篷的外面还分布着气象检测点、大气观测点等先进设施。

  在污染区,记者见到由灌满沙子的夹板垒成两道约3米高的防爆墙,据在现场的中方协助团成员介绍,这些沙袋的作用就是防止爆炸,起到防护作用。防爆墙后面有4顶迷彩帐篷,一顶是挖掘帐篷,就是弹坑所在地。据专家介绍,为了防止爆炸和毒气泄漏,挖掘区已经用负压帐篷把弹坑围起来了,挖弹坑的过程是在负压的状态下,如果有化学弹泄漏的话,也能够确保安全和环境不受污染。一位化武老专家说:挖掘作业人员每隔半小时换一班,由于挖掘现场不能放空调,里面的温度最少达到34摄氏度以上,再加上不透气的防化服,一天下来要出一公斤的汗水,所以要专门设立烘干室。

  在挖掘帐篷里,4名中方协助人员和3名日方专家,正在一个约2米深的坑里紧张地工作。挖掘人员用木制的铲子和军用铁锹挖开一层层的土。记者发现,在其脚下,裸露出几枚毒气弹头,这些毒气弹锈迹斑斑,尽管小心翼翼地取出,可弹头上腐烂的铁皮在往下掉渣。全副武装的挖掘人员将土一桶桶运送到外面指定地区堆放,并将挖掘出来的毒气弹暂时存放在帐篷内一块蓝色塑料布上,日方专家手持仪器正在对毒气弹进行鉴别。

  随后,毒气弹被一一送到安全处理帐篷。这个帐篷也是负压帐篷,同样有白色沙袋垒起的防爆墙,这里相对来说危险性小些,主要是对危险弹进行安全化处理。据专家介绍,目前挖掘出来的危险弹有化学毒气弹和常规弹头,化学毒气弹有芥子气、路易斯剂毒气弹。

  在密封包装帐篷里,记者看到,中日双方化武人员正在里面对已经挖掘出的毒气弹进行包装作业。封存好后放在另一个帐篷里,待整个作业结束后,毒气弹将被统一运往指定地点。

  约30多分钟的现场采访结束后,我们陆续来到清洁区进行消毒,之后从专门通道走出污染区。在更衣室内,脱下厚重的塑胶制的防化服和氧气防毒面罩后,全身已被汗水浸透了……

  据了解,5日这一天,中日双方化武人员共取出25枚常规炮弹和7枚毒气弹。

  销毁技术方案达成共识

  外交部处理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办公室主任刘毅仁在接受采访时说:迄今为止,中日双方对日本遗弃在华化武进行确认调查、挖掘回收及鉴别包装等各类现场作业共计60余次,共挖掘回收日本遗弃化学武器37499件,化学战剂污染物近200吨。由于没有销毁工厂,一枚毒气弹也没有进行降解、销毁。在一次次的现场作业中,受日方委托,中方承担了作业现场事先调查和作业现场布置、全方位医学保障,应急救援等工作,并为日方进行探测、挖掘、鉴别、安全化处理、密封包装等提供专业支持。

  经中日专家磋商,确定了销毁设施厂址,并就主体销毁技术、分工厂销毁技术和移动式销毁技术方案达成了一致;对销毁设施进行了技术方案论证,完成了挖掘回收工程的基本设计。此外,还完成了对哈尔巴岭挖掘回收工程区域内的安全探测和安全化处理、挖掘回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安全预评价报告。对销毁日遗化武相关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目前,环保总局已经组织完成了7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