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哈铁人汗洒青藏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09:12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杜怀宇

  

哈铁人汗洒青藏线

  哈铁施工人员在青藏铁路上施工。

  

哈铁人汗洒青藏线

  孙一丁(左二)和他的科研团队。

  

哈铁人汗洒青藏线

  青藏铁路上安装的减速顶。

  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铺在世界屋脊的天路,也留下了哈尔滨铁路建设者的足迹。

  5日,记者在哈铁两个科研所见到了为青藏铁路效力流汗的哈铁局的科研人员,听他们讲述特别的经历和故事。为青藏线上惟一一个编组站攻关

  哈铁减速顶调速系统研究所系统技术部的孙一丁,是赴藏项目副总指挥,他们在青藏线的20天经历让记者大开眼界。

  “减速顶调控系统就是对货物列车进行编组调整,在铁路上安装一种液压装置,以此来控制列车的运行安全速度。我们设计施工的减速顶调控系统是全国首个在高原上设置的铁路编组站系统……”孙一丁是研究所派出的赴青藏铁路施工的10名科技人员之一。科研所在今年3月接到了赴藏安装设备的工作任务,技术精、身体素质好是选拔的主要条件。小孙接到任务后精心准备有关资料,反复熟悉设计方案,准备施工工具。

  3月末,经过近4天的长途跋涉,孙一丁和他的同事们来到了海拔近3000米的格尔木,负责安装从西宁到格尔木路段的货物列车编组作用的减速顶调控系统,这是青藏线上惟一一个编组站。孙一丁感叹说,这次对他是一次最好的历练,异常干燥的气候、沙尘暴、寒流,缺氧,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作让他终生难忘。工作时间按计划是一个月,但适应高原环境就要一个星期时间。所以大家都抓紧时间,按照当地的时差,每天早8时开始工作,中午换班吃饭,一直工作到晚8时。每次遇到沙尘暴,现场施工的就只剩下了他们一支队伍,漫天黄沙打在脸上灌到嘴里,嘴唇都起满了水泡。然而,他们不停装顶、卸顶、调试。吃饭的时候都要洗洗嘴,不然就会沙子和饭一起吃了。经过20天的艰苦工作,提前10天完成了任务。现在,他们研究所还有2名技术人员留在格尔木监控设备。小孙说,他们安装的设备让很多外国同行挑起大拇指。红外线轴温探测为铁路加保险

  5日下午,记者电话连线了正在海拔4539米的沱沱河监测站的哈尔滨铁路科研所的工程师们。他们所承担的是安装调试青藏铁路格尔木到唐古拉山段的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这种设备在整条青藏铁路中占了一半。6名工程师于2005年10月远赴青藏线开展工作。他们的工作是在铁路沿线每30公里设一个监测站,共设了42个监测站。每个监测站有一台计算机,通过连线对沿线通行的货车的车轮轴承进行温度监测。

  29名哈尔滨青年奋战格尔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哈尔滨铁路局公务机械段还向青藏线派出了援藏卸碴队,参与青藏铁路400多公里的卸碴任务。今年5月7日,公务机械段接到了路局的通知,要求马上组建一支援藏卸碴队远赴西藏参加青藏铁路的建设。管内哈尔滨市和齐齐哈尔等地接到通知后,志愿者十分踊跃,在一天时间内就选拔出29人参加赴藏铺路工作。5月8日,这支29人的卸碴队与满载着40节碴石的列车赴藏。强烈的高原反应,队员们头昏、胸闷、恶心、浑身乏力,但这些都没有动摇队员们的决心。进藏后,这支队伍驻扎在一个叫欧龙山的小站,是814公里长的西宁至格尔木铁路中间段,施工的作业区是向格尔木一侧的400多公里铁路线,这是一段漫无边际的无人区。在哈尔滨卸碴石的时候,要求必须戴防护口罩作业,而在西藏作业,由于海拔高张嘴喘气都困难,戴口罩就成了摆设,强烈的紫外线也将大家的皮肤灼伤了。据介绍,在欧龙山施工,最大的问题就是吃饭。由于风大,蔬菜的风干速度很快,无法长期保存,而供给站的补给只能保证每周一次,且大都是牛羊肉,很难吃到蔬菜。在高原上,烧得翻开的水,温度也只有几十度,大米怎么煮也煮不熟。这些东北大汉们用铁锹把作擀面杖,擀饺子皮煮饺子吃,踏踏实实做了一回“家庭妇男”。28天的工作结束了,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6月14日,他们高举着“鏖战雪域显神威,西格工程竞风流”的锦旗载誉归来。队员们说,这次远程工作对他们来说只是人生一小段,可蕴藏的精神力量却会激励自己一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