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鼓浪屿有群多肉植物“发烧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15:27 海峡网-厦门晚报

  他们对上千种多肉植物的知识滚瓜烂熟,有人甚至写了八九本书

  在鼓浪屿,生活着这样八九位绿色“发烧友”:他们家里种着形态奇异、品种繁多的多肉植物。大部分业余时间,他们都守望着家里那片奇特的绿色,相伴它们开花结果,生长繁衍。“发烧友”们不仅对上千种多肉植物拗口的名称滚瓜烂熟,而且都精于养护、培育、繁殖的全过程,有的还著书立说,成了专家。他们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只有20
多岁。近日,记者走访了他们中的黄献胜、陈亚尧、小李。

  

鼓浪屿有群多肉植物“发烧友”(图)

  从“球友”到“肉友”

  据黄献胜老先生介绍,这批“发烧友”最初种的是仙人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老华侨或有海外关系的家庭从外面带来仙人球的种子,在家里种植。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仙人球的价格达到最高峰,一颗直径30厘米的“金琥”(带金刺的仙人球)可卖1000多元,直径40厘米的则要2000多元。当时谁要是家里有颗“金琥”,就宝贝得不得了,轻易还不让人参观。种仙人球的人家互有耳闻,相互间常交流一些信息,慢慢就成了“球友”。后来,漳州花农引进了仙人球的种子并大量种植,仙人球的价格一跌再跌,现在,直径三四十厘米的仙人球只能卖三四十元。

  高不可攀的“金琥”成了大路货,“球友”把目光转向了其它品种的多肉植物,通过购买、以物易物等方式,各自逐渐增加多肉植物的品种,“球友”摇身一变成了“肉友”。

  奇异艳丽的沙漠来客

  在植物学上,多肉植物也称肉质植物或多浆植物,意指这类植物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或根。其“老祖宗”多生活在非洲、南美洲的沙漠边缘。

  三位“发烧友”在自家的庭院或屋顶都种了上千盆的多肉植物。长得像赭色、白色、灰色石子的,叫生石花;长着银灰色的宽厚叶片、叶面上有很多绒毛,开橙红色的筒状花的,叫断崖女王;像绿色的三角形饺子叠在一起的,叫寿宝殿;主干肥大、长得像榕树盆景,叶片绿油油发亮的是白马城;像绿色的折扇插在一起,有如绿云缭绕的,叫帝国缀化……

  据介绍,多肉植物的花特别艳丽,很多种类不仅花大色美,而且花瓣有金属光泽,过目难忘。它们的花期大多短促,这就更为它们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多肉植物的花形结构变化多样,有菊花形、星形、碟形、漏斗形、烟斗形、花篮形、叉形等。可惜,现在不是多肉植物的花期,但“发烧友”们拍下的开花图片,仍让人目眩神迷。

  

鼓浪屿有群多肉植物“发烧友”(图)

  想方设法扩充科属和品系

  “发烧友”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永不满足于现在所拥有的品种,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来扩充科属和品系。一听说哪个地方出了什么新品,就要千方百计弄到手才甘心。据介绍,鼓浪屿的“发烧友”中有位花了四五千元,买了盆“王妃 子雪锦”,只有三四片叶子,算起来比黄金还贵。另一位“发烧友”听说上海出了新品,上午坐飞机赶往上海购买,下午再飞回厦门。

  “肉友”之间也经常互通有无。我这个品种有多的,你没有,你可以拿我没有的品种来换。他们十分关注网络、杂志、专业书籍上的消息,也经常跟全国各地的爱好者联系。亲朋好友有到国外,都成了他们的义务采购员。

  除了买进,他们还自己培育、繁殖新品。上乘的多肉植物,要有“斑锦”(因变异而产生颜色变化)或“缀化”(因变异而产生形体变化),一旦产生变异,价值马上提高十几甚至几十倍。为此,他们尝试了许多方法,如嫁接、水培、用X光照射种子等等。如果获得了成功,那份成就感别提有多美了。黄献胜培育了一株“泷之白丝”龙舌兰,形态飘逸、潇洒、坚毅,获得首届国际仙人掌与多肉植物展览会金奖。陈亚尧培育了一株皱叶麒麟,以体型大、生长旺盛、培育时间久等特点,获得厦门国际仙人掌与多肉植物博览会银奖。

  

鼓浪屿有群多肉植物“发烧友”(图)
陪“肉肉”多过陪老婆

  “发烧友”们把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献给了多肉植物。每天早上天蒙蒙亮,黄献胜就上到屋顶看望他那些大大小小的盆栽,给它们松松土,浇浇水。直到日上三竿,才下楼吃早饭。如果哪一天没去料理这些花草,心里总感失落。

  陈亚尧在岛内上班,有时因为事情多,回到家里已经晚上10点了,也要到屋顶去照料“肉肉”。双休日更是基本上都在屋顶度过。

  小李在大德记浴场当救生员。晚上7点多钟下班回家,顾不上吃饭,也先和女友上屋顶照顾上千盆多肉植物。

  他们开玩笑说,陪“肉肉”的时间多过陪老婆。好在家人都比较支持,没有吃多肉植物的醋。

  一旦“肉肉”死亡,他们的心情简直坏到了极点。陈亚尧说,他有株“旋风麒麟”,开的花很小,而且是雄花先开,再开雌花。一定要在雌花凋谢之前授粉,才会结出种子。好不容易授了粉,也结籽了,播种后偏又遇到前阵子连绵不断的雨季,种子全烂在土里。虽然过去了一个多月,现在想起来仍十分伤心。

  种多肉植物没想赚什么钱

  记者走访的三位“发烧友”,家庭生活都很俭朴,他们种多肉植物也不是为了谋利,而是出于一种爱好。黄献胜老先生说,他现在退休了,每天养护这些植物好像成了一项工作,精神上有了寄托。看看绿色植物,可以怡养身心,而管理又要劳动,就像在做体育锻炼。

  陈亚尧说,每天下班回到家里,看到这些植物焕发出勃勃生机,心里就很高兴。经常跟一些同道中人交流经验,也是一种乐趣。

  这些来自干旱地带的绿色生灵,耐旱耐热,不需要太多肥料,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给人类带来的却是一种惊世之美。与绿色生灵朝夕相处的“发烧友”,何尝不是在守望一种清高、坚毅、自我超越的品格?

  

鼓浪屿有群多肉植物“发烧友”(图)

  多肉植物总是吸引着众多游客。

  发烧观点

  种植品种不论贵贱

  近几年,不少“发烧友”在种植多肉植物时求新求奇,有些所谓的精品动辄几千上万元。鼓浪屿的“发烧友”们认为,真正的爱好者,对一草一木无论贵贱都应该抱着既种之则爱之的态度。

  陈亚尧举例说,现在被视为不值钱的普通品种,当年也曾身价不菲。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节“龙凤牡丹”要3个月的工资才能买得到,现在才值两三块钱。“金琥”前些年卖到几千近万元,现在才几十元。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贵的品种会逐渐成为普及品种,而一些便宜的品种,也会因为种的人少逐渐变得稀罕起来。

  发烧故事

  黄献胜著书立说 经验“烧”向全国

  

鼓浪屿有群多肉植物“发烧友”(图)
今年65岁的黄献胜,身材高大,性格开朗,走起路来健步如飞。他退休前在外贸公司工作,现在,他名片上印着“仙人掌与多肉植物爱好者”。近几年,他和女儿黄以琳合作,把栽培多肉植物的心得整理成书,到现在已经出了八九本,成了不少发烧友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传承老丈人衣钵

  老黄已经有35年的绿色“发烧史”,他对多肉植物的钟情,是传承了老丈人的衣钵。

  1971年,黄献胜和现在的爱人正在处对象。看到女友家里种了很多仙人球、仙人掌,他还犯嘀咕:这些东西刺这么多,不小心就会被扎到,种那么多干什么。

  1972年,他结婚了。老丈人年纪大了,力不从心,便把仙人球搬到了女婿家。起初都是爱人在料理,但爱人要做家务,便把这摊子交给了他。没想到,照料的时间久了,他对这些带刺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等半天,只为看眼“狂刺金琥”

  1980年,黄献胜听说一位李先生通过海外关系买到一颗“狂刺金琥”仙人球,他和几个朋友都想去看看到底什么样。

  一天下午,几个人估计李先生差不多该下班了,就在李先生家门口守着。没想到李先生下班没回家。他们左等右等,天都黑了,还没看到李先生的踪影。好不容易熬到李先生回家了,他们说明来意,李先生却不说让不让他们看,几个人只好干坐着。李先生洗完脸,喝完茶,才叫他们抬头往门框上看,原来,“狂刺金琥”在上面呢。他们走近了踮着脚尖看,看得也不真切,又不敢要求李先生把“金琥”拿下来。

  后来,黄献胜求得了一颗“狂刺金琥”的种子,自己在家里嫁接,才算拥有了这个品种。到上世纪90年代,黄献胜种了近千种仙人掌。

  后来,他种的大金琥球体越来越大,直径达35厘米。一些外地的植物园纷纷找上门来协商转让。北京植物园就上门做工作,花了1万元买走了这颗金琥。

  出书推广栽培经验

  除了虚心向别人请教,老黄很善于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多肉植物的生长特点,以及不同的栽培和繁殖方法。1996年,他培育的直径达34厘米的短刺金琥,在6月间首次开花,国内罕见。多肉植物大多耐旱怕湿,老黄却尝试用水培方法来培育其中的一些品种,并获得成功。

  上世纪九十年代,老黄把心得体会写成文章,连同自己拍的多肉植物开花的图片寄给《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编辑开始还疑惑:北方也有很多仙人球、仙人掌,没听说过会开花的,这家伙是不是骗人?

  老黄的文章、图片陆续在杂志上刊登出来。杂志编辑建议老黄把心得收集整理起来,配上图片,出书发行。经过杂志社的牵线搭桥,1999年,老黄的第一本书《仙人掌花卉观赏与栽培》出版了。当时正是仙人掌栽培最热的时候,老黄的书一版再版。

  女儿黄以琳从小帮父亲照料花花草草,耳濡目染,掌握了多肉植物的栽培知识。现在,她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父亲的手稿,她负责整理、录入、修改,父女俩先后出了八九本书。《奇趣的仙人掌类变异》、《家庭水培仙人掌与多肉花卉》、《多浆花卉名品鉴赏与栽培》等书籍,成了全国众多“发烧友”的必读书目。刘东华 摄

  小李:八成工资花在多肉植物上

  小李今年只有25岁,是“发烧友”中年纪最小的,却已有七八年“发烧”的资历。

  小李对多肉植物感兴趣,有点“隔代遗传”。小李的祖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种仙人掌,黄献胜为了看“狂刺金琥”等了大半天的那位李先生,就是小李的祖父。

  小李的祖父有海外关系,以前托人从海外带了不少仙人掌的品种进来,在鼓浪屿很有名气。

  小李从小就跟着爷爷给仙人掌浇水施肥,受到熏陶。十七八岁时,他们家要搬了,他到楼顶整理那些藤藤蔓蔓,发现还有十几种刺球,就把这些都接管了。

  小李说,刚开始时,他不断买来新的品种,但不懂得种,先后死了好多。花钱买来了惨痛的教训,小李开始利用网络、书籍学习栽培知识,除了每周六参加鼓浪屿“发烧友”的沙龙外,还时常上网加入论坛,向别人请教。

  小李是海上救生员,他每个月80%的工资都花在栽培多肉植物上。经过七八年的发展,小李在屋顶上种了1000多盆、几百种的多肉植物。现在,他和老前辈们交流起心得和栽培技术,也都头头是道。

  小李说,他们家在岛内的房子已买了两年了。新房子没地方放这些多肉植物,所以一直没搬过去。

  撰文 记者 林国泰(来源:厦门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