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会泽:合力攻坚冲出重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17:27 云南日报

  

会泽:合力攻坚冲出重围

  新建的安居房

  山区面积大、贫困人口多、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面对重重困难,扶贫没有退路—

  位于乌蒙山腹地的会泽,曾几度辉煌、几度繁荣。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多种原因,会泽大山深处的众多自然村,至今依然被挥之不去的贫困阴影所笼罩。

  穷则思变。近年来,在会泽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全县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扶贫攻坚,突出“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务输出”、“易地搬迁”等重点,全面实施水利、交通、电力、畜牧、林业、科教文卫、计生等合力攻坚扶贫工程。贫困人口逐年减少,扶贫开发成果累累。“十五”以来,会泽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3.25亿元,解决温饱人口14.29万人,巩固温饱20.58万人。

  安居工程草房变瓦房真心换民心

  “四根柱子搭间房,三块木板铺张床,两块石头垒火灶,一根绳子挂衣裳。”这是会泽山区老百姓曾经的贫苦生活。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贫困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2003年,我省启动在全省改造10万户当时仍居住在茅草房、杈杈房里的特困农户住房的安居工程。作为国家重点扶贫县之一,会泽启动了历史上工程最为浩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茅草房、杈杈房改造工程。为此,会泽县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为了让每一分扶贫款真正落到最需要的贫困户手中,落到为老百姓建房上,县乡两级扶贫办、村委会展开了一场扶贫大调查。安居工程由村民、村干部讨论扶贫对象,张榜公布,以乡镇政府文件进行确定,并设立统一的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地确定安居工程扶持对象。每一个茅草房、杈杈房改造户都能收到一张《告安居户明白书》,上面详细说明着茅草房改造的原则、补助标准、实施办法。在工程实施中,实行统一采购建材、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招标施工。资金管理实施“五到位”,核实工程建设情况后,在财政所、扶贫办、村委会人员及村民小组长、安居户均在场的情况下,由财政所将安居补助直接兑付给农户。

  不仅如此,会泽县还从实际出发,在省市两级每户茅草房改造拨给3500元的基础上,县财政给每户配套1000元,使每户安居房建设补助费达到了4500元。2003年县财政投入400万元,2004年投入372.2万元,加上省市两级扶持和群众自筹的部分,会泽县在两年的时间里,投入资金3474.9万元,建设安居房7722户,受益人口达到2.96万人,基本实现了在全县消除茅草房、杈杈房的目标。

  三甲村委会74岁的老人王章三在安居房改造前,和自己养的猪同住在一间10平方米的茅草房里,而今,政府拿出5000元的安居扶贫款,为他修建了2间20多平方米的土木结构瓦房,还专门为老人搭建了一间猪圈。老人住着新房很是开心,他对记者说:“忘不了政府啊!我老头子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辈子还能住上新房!”同村的村民赵因成家拆除茅草房修建了3间宽大的砖瓦房,政府补助了他安居款5300元。他说:“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要不是国家对我实行安居补助,我家哪有能力重新建房。”

  劳力转移输出生产者引回经营者

  会泽县人多地少,大量劳动力闲置,农民增收步伐缓慢。鼓励和组织外出务工,成为政府实现农民脱贫致富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近年来,会泽把劳务输出作为富民强县的产业来培育,产生了“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输出生产者,引回经营者”的效应。5年来,全县共输出富余劳动力13万余人,劳务收入突破10亿元,平均每年有2亿元人民币从全国各地汇到会泽县的各乡各村。

  在会泽农村曾经有这样的顺口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坐在穷山梁上也得守。”哪怕再苦再穷,山区农民总认为,还是在家好。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利用媒体广泛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认识,部分乡镇还成立了专门的宣传队伍,宣传劳务输出的好处。之后,县政府成立县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县劳动局成立职业介绍所。

  2005年,县职业技术学校成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加强职业指导和输出前的培训。县政府将劳务输出及培训指标下达各乡镇,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各乡镇组建了劳动力就业服务站,部分村明确了劳务输出联络员。同时,县扶贫办协同劳动部门抓住机遇,在扶贫重点村选好点,定好人,确保输出一人、帮扶一家、带动一片。对输出的劳动力实行跟踪服务,完善管理制度,保证劳务输出的实际效果。另外,会泽县委成立驻昆办事处和党工委,强化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

  13万劳务输出大军,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锻炼了一批农村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推动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拓宽了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层次;开阔了群众视野,促进了观念更新。

  如今的会泽外出劳务大军,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不仅将打工钱寄回家,改变了家乡的贫困面貌,有的还当上了老板,当上了企业家,办起了自己的实体。新街乡外出打工人员马子林在昆明从小饭馆开始,不断进行资金积累,创办了穆宏达牛羊屠宰厂,而今,他已有了上千万元的资产;打工者保胜达当初怀揣10元人民币来到昆明,从卖牛羊肉开始,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现在,他在昆明建起了一家大型的食品市场,年利润达到了160万元;原来的打工者周公顺,现在成了滇南有名的矿老板,每年还为当地解决200多个劳力就业。

  产业扶贫优势产业催生龙头企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