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农业焕发“精”“气”“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7日09:30 解放日报

  

上海农业焕发“精”“气”“神”

  100多公斤重的巨型南瓜,你能想象吗?散发着淡淡光泽的椭圆茄子,你吃过没有?还有五颜六色的“番茄树”,令人难以置信……漫步在上海现代都市农业的一个缩影———孙桥农业现代开发区里,真有“移步换景”的美妙。

  以城郊农业为特点的上海,近年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都市现代农业注入了“精”“气”“神”。

  孙桥园内看新奇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是全国第一个综合性现代农业开发区,现已逐步建设成以工厂化农业为代表,以科技创新、先进农业技术组装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展示区。迄今为止,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已累计接待学习考察、旅游观光的宾客 270万人次,在全国推广良种,建立生产基地,带动 1.6万户农民增产增收,实现经济效益 7000余万元。

  国外先进农业与中国传统农业在此接轨,让人感受都市农业新体验:两人多高的番茄和黄瓜,每株少说有 20多个果枝,个个结实饱满;成熟的甜椒就如一只只精致的灯笼,每只重量在 300克左右;高高大大的蔬菜“树”,专业名称叫“蔬菜单株超高产的植株个体”,就是在设施栽培条件下人为创造植物生长最佳条件,使草本的一年生瓜果类作物,也能生长为多年生的“木本”树状结构,以收获更多产量。

  在种植果蔬的温室里,还活跃着“特殊部队”,它们不费一枪一弹,就能令那些横行于部分果蔬上的害虫败下阵来。这就是由科研院校与孙桥现代农业联合发展公司培育成功的食蚜瘿蚊、桃蚜茧蜂、黄瓜钝绥螨、智利小植绥螨等有益小虫。它们虽然貌不惊人,但杀灭害虫的本领高强且不伤蔬菜。这里已累计生产出害虫的“生物天敌” 1亿头以上,应用后不仅有效控制了害虫,还使温室化学农药防治次数,由使用天敌前的 4次降低到 1.5次。

  此外,在农作物的整个栽培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同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如所有农作物的肥水、空气和温湿度,都由监控电脑按需调节供给;室顶备有雨水集纳装置,农作物的“饮用水”都是天然净水;各种蔬菜一年四季都能栽种、收获,产量要比传统栽培高出几十倍;这里还有国际首创、国内领先的储液储气式无土栽培系统,利用此系统进行蔬菜生产,可节约成本 30%以上。

  科技贡献率 56%

  通过科技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不断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到 56%。

  种源农业方面,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研究人员选育出世界上最早商品化的杂交旱稻品种“旱优 2号”和“旱优 3号”,两个品种在节水 50%的条件下亩产可达 500公斤,已与大面积生产的杂交水稻产量基本持平。装备农业方面,上海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专利的全国第一座自控玻璃温室,使传统农业生产走入可控环境,目前自控玻璃温室及其配套产品已销往全国,市场占有率达 50%以上。数字农业方面,上海自主开发的“为农综合服务信息查询系统”,实现了电视、电脑和电话的“三电合一”,让农民不用上网就能直观享受信息化带来的成果,目前这一系统已经得到了信息产业部、商务部和农业部的充分肯定,两年内将在全市推开;上海在长江农场和松江区实施的精准农业,采用变量施肥和平衡施肥等技术,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实现西瓜产量提高 14%-27%,水稻增产 9%-13%;小麦增产 18.2%,大麦增产 22.2%……

  科技进步为农民增产增收创造了基础。推广优质化品种和现代化的栽培农艺,上海郊区在全国率先推广以直播、抛秧为主的水稻现代农艺栽培技术,单产比常规栽培增产 5%以上;在万亩草莓生产基地推广了“大棚草莓 +后茬经济作物优质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草莓基地亩产值超过万元;罗氏沼虾养殖技术累计推广 51万亩,平均亩产量达到 312公斤,单位产量提高 103.19%;以花药培养技术育成的“花 30”大麦品种已推广 800多万亩,累计帮助农民增收 2亿元。

  创新机制聚八方

  过去 5年中,上海市财政建立“科技兴农专项资金”,共投入 11亿多元。如何将这些资金用在刀刃上?上海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灵活的机制,完善政策服务,引导农业产学研结合。

  “破围墙,借外脑”,上海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面向全国公开招投标,实现了跨系统、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的科技合作。从 2003年以来,市农委共征集课题建议书 1122份,立项 334个。 3年来,参与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的国家级单位如中国科学院等有 30余家、外省市单位 40余家,共占参与单位总数的 30%左右,本市农业系统以外单位 100家,占 40%。通过政策引导,企业也逐渐成为上海科技兴农的主力军,参与课题实施的企业占项目实施单位总数的 50%以上。

  “首购、后补、稳投”,上海用灵活的激励机制鼓励自主创新。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产品,建立政府采购和首购制度。如本市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控玻璃温室、高低跨尖拱型 PC板温室等高新技术农业装备产品进行首件采购,加快了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和成果转化速度。对本市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通过自主攻关,并在农业领域中取得重大效益的科技成果,上海实行“后补助”机制。对符合上海都市农业发展的领域,则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研发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生物农药“申嗪霉素”能抑制真菌性病害,是我国第一个自主研制开发的一类新农药。该农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开发,是在近 10年科技兴农 6个项目的资助下取得的。

  目前,本市正在制订“关于推进科技兴农项目的实施意见”,从政策上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

  本报记者 刘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