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最担心孩子为感恩而有压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8日01:14 新京报

  ■回访动机

  四年前,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成立,向社会发起倡议,向特困大学生伸出援助之手。

  四年前,一大批爱心人士响应倡议,慷慨解囊,他们成为新长城项目首批捐助人。

  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使得新长城项目顺利实行,才使得一批特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走出校园,报效祖国。

  这些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特困生命运的人们,是怎样的一个人群,他们与特困生有怎样的故事?

  今天,我们走近新长城项目首批捐助人,让他们吐露心声,回忆四年历程。

  母亲一句提醒让周红连续四年资助贫困大学生

  资助人:周红一家

  资助学生数:2人

  学生去向:一人读研,一人在本科

  资助金额:14000元

  热心寄语:感恩的心理太重,害怕会成为负担,影响以后的生活

  4年前,母亲一句提醒的话使周红(化名)开始捐助大学生。4年来,周红每年都捐款4000元,资助两名大学生。说到她资助的学生,周红清瘦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一名叫韩江江的学生令她印象深刻,这孩子的名字让周红的母亲觉得他“不忘根本”。现在,周红最担心的是孩子们因为感恩而有压力

  孩子的名字打动母亲

  “我捐款来自母亲的提醒。”周红回忆,2002年9月份,母亲在报纸上看到新长城计划,就提醒她有许多的大学生因为贫困无法正常读书。周红母亲的捐款理由干脆而简单:我们有能力培养一个人才,有理由不培养吗?

  一家人很快来到新长城计划办公室,“当时是可以选择大学生进行资助的,我们看了十多名贫困学生的资料,因为学生韩江江家在甘肃的贫困地区,我们选中了他。”周红说她们挑选得很仔细。

  周红的母亲还“分析”过韩江江的名字,她说孩子来自缺水的地方,“江江”代表着父辈对他的期望,而孩子又表示将来要回到老家兴修水利。“我喜欢这样的孩子,不忘根本。”周母说自己的眼光不会错。

  周红的母亲今年59岁,仍在工作。她说家里人有一个约定:从来不在外面提捐款的事情,到现在,她身边的人都不知道一家人捐助着两名大学生。

  当年9月份,周红收到韩江江表示感谢的来信。“我们全家都很感动,孩子的感谢非常真诚。”第二天,周红又挑选了一名内蒙古大学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

  受捐学生坚持见面

  周红家里现在还保存着韩江江的来信,“信很长,一般都有三四页,每次都说他学习的新进展,还有自己无法解决的思想问题。”

  有一封信给周红留下的印象很深。2004年,韩江江因为英语成绩不好没有拿到奖学金,来信的用词非常灰暗,周红立即拿起电话打过去,劝韩不要想不通。“他的声音比较平静,我才放下心来,后来母亲又叮嘱我再打一个。”周红说。

  5月份,韩江江已经考上研究生,坚持要见周红,“大姐帮助我四年,我都毕业了,一定要见一下。”韩江江给周红拿了一盒茶叶,希望她身体健康。

  “我以为会是一个小男孩,没想到那么成熟。”周红回忆见面的场景,“中等个子,清瘦,一看就是单纯本分的孩子。”当时,韩江江非常激动,但很快腼腆的性格就暴露出来。

  周母和韩江江聊了一下午,说孩子太有礼貌,说话总是带着“阿姨、奶奶”。晚上吃饭时,她刚刚进厨房,韩江江就跟过去,先叫奶奶,后问自己能做什么。

  韩江江的礼貌与拘束让周红有点担心:“我们发现他感恩的心理太重,害怕成为负担,影响他以后的生活。”韩江江走时,周红一再交代,不要太放在心里。可是,韩江江说:“我不可能不放在心里,对我帮助这么大,我会永远记住见面的日子。

  退学女生令捐助者遗憾

  樊克增希望另两个受捐助的孩子留在北京,将来有出息

  资助人:樊克增、王金波夫妇

  资助学生数:3人

  学生去向:两名就业,一名中途退学

  资助金额:20000元

  热心寄语:确实不是图什么,就觉得孩子家里穷耽误学习,实在看不下去,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尽力而为吧!

  

最担心孩子为感恩而有压力

  资助者樊克增夫妇。实习生 尹亚飞 摄

  2002年夏天,一则新长城计划的电视报道让樊克增心里咯噔一下:北京林业大学大一学生小孟的哥哥和父亲都是残疾,母亲去世,家里没有了劳力,没有生活来源。

  樊克增决定帮助这个孩子,他的想法得到妻子王金波的全力支持。

  几天后,樊克增夫妇来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樊克增说,他们本来只打算资助一名贫困生,但在翻看贫困生花名册时,他们觉得不幸的孩子太多,两人一合计,最终捐助了3名学生。

  一个学期后,樊克增陆续接到了3名同学的来信,孩子们的成绩排名都很靠前,让夫妻俩很高兴。王金波每个新学期开始,都要跟受资助的同学通话,聊一聊学习生活。令王金波遗憾的是,一个受资助的女生在大二时退学了。樊克增夫妇不知道她退学的原因,从此和她失去了联系。

  2004年上半年,夫妻俩和小孟以及另一个受资助的清华大学贫困生小赵见了一面。小赵的专业是土木工程,恰好樊克增在建筑公司工作。樊克增几乎把他这么多年在建筑行业的经验都说了一遍,他嘱咐小赵多学习美学,多学习些古建,多学习些绘画;以后一定要到建筑一线实习,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多知识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虽然小赵是清华的,但他很虚心,当时一个劲地点头。”

  毕业渐近,小孟和小赵在电话里总是聊起工作的事情,王金波总是嘱咐他们要有信心。樊克增说,前些天,两个孩子先后都给他们打来电话,说他们就业的情况,“看到他们完成学业,在北京找到工作,我们很欣慰,真的希望他们能有出息。”

  樊克增说,他们确实不图什么,就觉得孩子家里穷耽误学习,实在看不下去,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尽力而为吧!”

  一封拒捐信坚定助学信心

  吴学军表示对大学生活的神秘感让他投入新长城计划

  资助人:吴学军夫妇

  资助学生数:5人

  学生去向:两人毕业,两人读研,一人在北大

  资助金额:12000元

  热心寄语:“能考取大学就是幸运,不要因贫困而不去学校报到,社会有好多热心人在帮助你们!”

  

最担心孩子为感恩而有压力

  吴学军在展示他获得的爱心助学奖。在新长城项目中,吴学军资助了5位学生。本报记者 浦峰 摄

  对大学生活强烈的神秘感,让36岁的吴学军四年来一直捐助大学生。昨日上午,在西城灵境胡同慧能大厦四层办公室里,吴学军说虽然他和受资助的学生联系不多,但是孩子们的来信,总能让他体会到孩子们在进步,他自己也觉得生命得到提升。

  每月攒钱坚持捐助

  吴学军说,他和爱人都未上过大学,对大学充满着神秘感,对考取大学的学生心存敬意。当看到那些考取大学,却因为家里贫穷而不能上的学生,吴学军的心里感到特别不应该和不安。于是,他和爱人就有了给贫困捐助资金的想法。

  2002年9月的一天,吴学军和爱人李兰在报上看到中国扶贫基金会启动的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因为“能知道受捐助的对象。”吴学军回忆道,当天他就和爱人商量,决定向两名贫困生各资助2000元,并把现款拿到中国扶贫基金会。

  不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一对一”与受捐者见面会上。吴学军见到了两个学生,两人均来自大兴区,分别考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考取北航的学生一直表示要报答他。吴学军微笑着拒绝了:“我不需要你的任何回报,你也不要有负债感!只有能上大学就好!”吴学军说,之后他们再也没有和受捐助的学生联系过,只是按时向对方汇钱。

  吴学军说,他和爱人都是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推销员。

  收入不高也不稳定,但是,他们总是从每月的收入中扣除一部分,积攒起来用来捐资。

  十年来下来,他们也不知捐了多少钱。1999年时,他向灾区捐过衣服,去年,他在人民大会堂义买捐助46000元给贫困学生,在他资助的5名学生中,一位宏志班的高中生,还考取了北大。

  父亲节收到受捐者来信

  吴学军说自己平时工作比较忙,和学生们的接触并不多,学生寄给他的信他也没有时间回。但是有一封信让他坚定了继续捐助的决心。2004年,考取北航的那位学生,突然给他寄来一封信。信里写道:“吴老师,您不用再给我汇钱了,我现在已经拿上奖学金,平时也能打上工,我能自立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

  吴学军说,看完信他从内心里感到欣慰,同时,他也为能帮助别人并给别人带来幸福,而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2004年最早资助的两名大学生都向他表示不需要让他继续捐助,去年他开始资助两名广东的大学生。前不久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周焕玲来信了:“快到父亲节了,祝您节日快乐!我在努力学习,您也要加油呀!”吴学军说,每当读到贫困大学生的来信,都让他看到他们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也激励他更加勤奋工作。

  A11、A12版专题统筹:本报记者 胡杰 刘英才 李程

  采写:本报记者 王殿学 王卡拉 刘英才 张伟峰

  摄影:本报记者 吴江 韩萌 实习生 尹亚飞 林阿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