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中含冷僻字无法办二代身份证引发争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8日14:43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本报讯 记者林洁报道:冷僻的名字与二代身份证,对公民来说真的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吗?本报提出的疑问两日来引来争论纷纷,反对改名者大打“捍卫传统文化”的旗号,赞成改名的以“方便信息社会沟通”为底牌。冷僻字是信息化的瓶颈,还是时代的符号特征?
网络上,有网友列出了不少“冷僻字”该消失在姓名里的理由,“沟通不便”是最核心的声音。你听——— “我最怕见到冷僻字,每次读不出来尴尬得要命,不明白这些人为何要取怪名?”“名字本来就只是符号,方便人类社会交流,冷僻字阻碍了这种交流。”“现代人为了追求个性,忽略了沟通互动,名字并不是完全属于个人的,非规范字怪名层出不穷,不利于社会互融发展。” 早在二代证探讨启动之初,就有人提出冷僻字阻碍了信息化进程。当时上海市教委语言文字管理处负责人表示,生僻字常常是普通汉语字库里所没有的,在信息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生活中,这些方块字违反了信息社会简捷、便利的特征,成为信息化的瓶颈。尽管有关部门正努力更新冷僻字字库,但是面对不断冒出的更为冷僻的字,人力物力的投入是惊人的。 对立的声音当然很大。 一位网友写道:“计算机不认识的字,我们就不要它做人名,那下一步还要规范什么?将来的世界是计算机的世界,那我们就不要汉语言文化了吗?” 从冷僻字与电脑的冲突开始,不少专家就从文化的角度对“弃用冷僻字改名”表示质疑,认为每个历史时间段的名字,都折射出了那段时期的社会特征、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不要去扼杀它。 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冷僻字如此“热烈”反映出当下人们的个性化追求越来越强烈,折射出我们所处的时代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宽容。他分析,中国人的名字从古代衍变至今,已经从原来的宗族符号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一些反映时代特征的名字应运而生。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人,叫“建国”、“胜利”的特别多,70年代叫“卫红”、“红兵”的人不少。而现在,以冷僻字取名,张扬个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特征: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着迷于与众不同,无不以各自的方式追求和演绎着个性,孩子的名字更是要与众不同。 很多汉语言的研究学者强调,传统文化中许多非常有内涵的生僻字正处于消亡的边缘,恰恰是姓名的传播让它们在民间还有一点点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