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十年铲除“择校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9日05:29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6月12日至13日,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会上,国务委员陈至立指出:安徽省铜陵市经过10年努力,促进区域内各校教育水平大体相当,有效遏制择校风,值得推广学习。

  “其实,我们推行均衡教育也是被逼出来的”,铜陵市教育局局长金燕接受记者采访时平静地说:“如果一定要说铜陵有什么经验,那就是10年来一直按照义务教育法律法规
办事。”

  逼出来的“均衡教育”

  铜陵是一座依托矿山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过去学校大都依矿山发展而设,分布点多、线长、规模小。随着矿山资源和生活区变迁,原来的矿山学校生源急速向市区集中。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中心城区上学难的矛盾凸显,“择校风”日益加剧。

  “择校问题已到非治不可的地步”。当时,铜陵市教委从户口管理入手,按照“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原则,规范学生入学时的招生秩序。1992年新学年开学后,市教委联合公安、纪检等部门,就初中招生问题出台文件,明确禁止“换户”、“挂户”等行为。几所市区中学要求新生报到必须同时带户口簿和房产证,一一对照,从此学校“查户口”形成惯例。

  然而,用封堵办法限制城郊外围学生向市区流动,更加刺激一些家长的择校心理。很多家长挖空心思,不惜代价向市内学校挤。均衡教育势在必行。

  强校弱校渐趋“均衡”

  “推行均衡教育理念,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办好每所学校,让百姓不需择校,‘择校风’便无存身之地。”

  1995年起,铜陵市在认真调研基础上,结合区划调整和城区改造,制定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大规模整合教育资源。10年间,通过老校拍卖、房屋开发配套、争取外援和专项投入等方式,撤并133所中小学,在市区新建10所中小学、改扩建20多所中小学。通过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为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创造基本条件。

  10年来,该市在资金投入、重点项目与教育设施配备安排等方面,按照基础办学标准与轻重缓急程度,重点向薄弱学校倾斜。根据薄弱学校硬件达标要求,市教育资金累计投入1.5亿元,新建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教学用房4万多平方米,扩大弱校校园面积1150亩。如今,距离市区10多公里远的市五中、九中,其硬件设施与中心城区各校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都有标准的实验楼,有微机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教室;每所中小学实验器材、电教器材和音体美器材,基本达到省I类标准;中小学全面实现“校校通”,微机人机比达13:1;初中、小学办学硬件条件基本均衡。

  “名师迁移”消除不均

  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的差距不仅体现在外在办学条件上,更重要地体现在教育质量的落差上。办学质量高低,关键在校长和教师。1996年起,铜陵市教委陆续从市区中学及教委机关选调骨干到周边薄弱学校任职,先后选派70多名开拓意识强、教学管理业务精的干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强化对校长的培训,选派校长到上海、北京等教育先进城市的学校挂职,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办学理念,这一做法被誉为“铜陵模式”。2002年,全市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后,坚持每年暑假举办一期校长培训班,聘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传授先进的教育思想;积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争取和创造各种机会,让校长走出国门学习,拓展视野。为解决由于师资水平差异而带来的不均衡,实行“名师迁移”办法,陆续将部分“名师”调到新建学校或薄弱学校任职,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使边远学校教师在生活和工作待遇上得到实惠,有效稳定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

  切块分配打破“怪圈”

  人为设置重点学校,将好的生源聚于一校,从而形成“好生源—好财源—好师源—好学校”这样一个怪圈。这也是“择校风”源头。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重点学校、中心学校的“迷信”,短期内不会因为薄弱学校被改造而改变。为促进各校生源质量大体均衡,铜陵市从1997年起实行示范高中切块指标分配制度。每年将一定比例的优质高中入学指标,按各初中的招生量平均分配;分配比例从40%%起逐年提高,现在已是60%%,并计划全部按比例分配。“想上示范高中,到哪个初中都一样”,这就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家长的择校心理。

  在各地“择校风”日益盛行的环境下,铜陵市历经10年,坚持推行教育均衡化理念,让各学校均衡发展,彻底消除择校现象,创造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范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