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双洎河:“一流大学”不能让家长“砸锅卖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9日06:03 江南时报

  连日来,内地高考“状元”们纷纷放弃北大清华,投奔香港的大学。当这一消息经媒体披露后,舆论哗然,一向以“历史积淀、学术气度、人文涵养、家国情怀”而翘首中国高校排行榜的北大、清华,其形象随之黯淡,尽管有北大学者站出来回应说:“一流大学不取决于生源。”(据7月8日《环球时报》报道)但是这一解释难免让人顿生掩耳盗铃之疑。

  其实,北大、清华还是很牛的,每一次关于两校的新闻,都会引来论者无数,现在
不是讲究注意力经济吗?有关注就意味着有市场,要不每年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考生一次次“非北大清华不考”。这种心情可以理解,自古以来关于读书的理想就一直存在争议,崇高一点地说,“读书为了中华之崛起”,世俗一点地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种粟”,换句话说,读书求学是一种途径,进可“达济天下”,退可“独善其身”。

  但是,最近几年的现状告诉我们,考学苦,上学贵,就业难……这一系列现象的背后是忽视了作为“供应单位”——每一个家庭的“经济账”,忽视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本”。记得儿时,村子里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哪怕砸锅卖铁,全家人喝西北风,我们也要供你上大学。”话外之音,不言而喻,上大学,上一流的大学在时下环境中意味着彻底跳出“农门”,这虽然不是惟一途径,但是在穷怕了的乡亲们那里,这就是能救命的稻草。

  因此,在优秀生源纷纷跨过香江的现象背后,更多的是学生和家长的理性分析和清醒选择,很明显,在他们眼中,求学香港就意味着与国际接轨,就意味着择业有更多自由,就意味着竞争更为公平。试问,假如我们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或者我们的孩子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时,我们会选择北大清华,还是选择香港的大学?这不是简单的“名校崇拜”心理在作祟,而是一种基于家庭付出和个人奋斗“效益最大化”的判断。

  不久前,我看到一则耶鲁大学商学院的招生广告,内容完全迥异于我们内地的招生简章,其中有一些供家长和学生参考的招生参数,是“毕业就职去向”,“毕业后的中等年收入”,“毕业后主要雇主”。看到这些广告后,再比较内地高校的招生广告,我不知道学生们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一流的生源,一流的大师,一流的大楼,一流的设备都是重要的,但是对于大学的培养对象——每一位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来说,及其背后“供应一位大学生就意味着破产”的普通家庭来讲,我想,“大学的一流”应体现在毕业生身上,不能让每一个家庭“砸锅卖铁”,这才是他们最关心的,也是最具有人文关怀的。只有每一个毕业生都有了幸福感,大学的价值才更得以彰显。作者为本报编辑。

双洎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