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鲁宏勋:“我只是不喜欢简单 的重复劳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02:3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新华社记者梁鹏 鲁宏勋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空空导弹研究院数控铣工,从一个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数控加工领域的专家,获得我国技工最高荣誉“中华技能大奖”。
在中国航空系统,提起鲁宏勋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尤其在数控加工领域,鲁宏勋和以他名字命名的“鲁宏勋班组”,是航空工业的顶尖技术能手和技能班组。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数控加工领域的专家,获得我国技术工人的最高荣誉“中华技能大奖”,鲁宏勋说:“我只是不喜欢简单的重复劳动。” 1986年,空空导弹研究院11车间正式成立数控班,还是毛头小伙子的鲁宏勋主动申请要求调到数控班。凭着工作3年来出色的业绩,鲁宏勋成为第一批7名数控操作工中的一员,而且是最年轻的一员。 在当时的7名数控操作工中,鲁宏勋是唯一没有参加过出国培训的。面对数控机床操作界面和设备资料中密密麻麻的英文,技校毕业、钳工出身的鲁宏勋没有退缩,他下苦功自学英语和计算机技术,一有空就站在数控机床前反复琢磨,有不懂的就问别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在数控机床上编出了空空导弹研究院的第一个加工程序,做出了第一个数控加工零件,成为全院第一个较全面掌握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的技术工人。 鲁宏勋笑着告诉记者,其实他这么干就是为了“偷懒”,看怎么干才能最省劲、才能最有效率。 在加工万向支架外框时,他改进了外商提供的工装,一次装夹完成原来设计的11道加工工序,不但将加工效率提高了3倍,而且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在天线加工中,他设计制作了一次能安装12个零件的工装,并编写了加工程序,使天线加工效率提高了4倍。他改进的这两种零件加工工艺,每年可为国家节约11万元。因为他的出色表现,研究院破例给他晋升一级工资,又破格晋升他为青年技师。 1990年,鲁宏勋因为在一项重点工程中的突出表现,荣立航空航天工业部国家重点工程一等功,与立功受奖的总工程师等高级专家一同站在了领奖台上。而他这年仅有26岁,只是一名中级工。 从1998年起,鲁宏勋开始专门从事数控加工的编程、调试工作。他形容自己是一个“翻译官”,把工艺要求翻译成数控机床能够读懂的语言。这些年来,他先后设计和制造了上百台套工装夹具,编制了2000多个数控加工程序。班里70%的工装夹具、80%的加工方案,都出自他的设计和思路,全班11台数控设备他全会操作,能熟练掌握7种操作系统。而这些,靠的就是他的勤奋和不断的进取精神。 2003年,鲁宏勋所在的班组被空空导弹研究院命名为“鲁宏勋班”。以个人名字命名一个班组,在这个研究院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不仅因为有鲁宏勋这样一个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还因为鲁宏勋带出了一支智慧型、创新型的“鲁班”。 有人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鲁宏勋不这么认为。他不但教徒弟们技能,还主要教他们学技术、学编程,将他自己写的书、总结的理论倾囊相授。还曾为来自北京、南京、山西等地的30多人讲授数控加工技术。 徒弟王宝栋这么评价师傅:“鲁师傅会什么就教我们什么,不会有所保留,只要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这样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家进步都很快。”1995年,鲁宏勋的徒弟王宝栋荣获“全国技术能手”;5年后,师傅鲁宏勋也获得“全国技术能手”。2002年,鲁宏勋在第六届“中华技能大奖”10名获奖者中名列第一。2004年,徒弟赵晓明先后获得河南省军工系统“郑飞杯数控大赛”第一名、“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铣”第三名,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 鲁宏勋和他带领的班组被人们称为“鲁班”。这支26人的队伍中,有一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两名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高级技能人才库,三名“河南省技术能手”,四名“全国技术能手”,五名“研究院高级技术能手”,这在全国的数控班组中可以说绝无仅有。几年来,这个班组完成了20多个革新项目,提出和实施合理化建议76条。 在一串串的荣誉面前,鲁宏勋表现得很平静。他说,他只是喜欢琢磨喜欢探索,不喜欢简单的重复劳动。现代技术工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人了,不再像过去那样靠不怕脏、不怕累、加班加点、抢时间、拼体力去创造产值了。高技术的设备需要高素质的操作者,高精尖的产品需要高技能的人员去创造。现代技术工人的突出特点就是紧跟现代科技发展,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靠知识和智慧通过不断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效益。(新华社郑州7月9日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