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总量提升路径优化 "第一方略"锻造工业新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1日12:27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一项关于长三角16城市制造业的统计显示,我市制造业中支柱产业集中度最高,截至2005年末,在我市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0个行业属于制造业,共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274家,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97%。

  产业集聚度高,是南京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高的最直接的体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站在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提出“发展工业是第一方略”。正是这“第一方略”,
确立了全市工业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构筑了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新框架,锻造了工业竞争的新优势。

  总量上升,年均20%增速夯牢工业根基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工业经济翻一番的奋斗目标,现在看来我们已顺利实现。”市经委主任刘建说,“过去的5年,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黄金期。”

  据介绍,过去的5年,全市工业经济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夯牢“第一方略”根基的同时有力支撑了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的工业增加值、现价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是2000年的2.38倍、2.47倍和2.53倍,分别比2000年净增了563亿元、2461亿元和2485亿元。

  高效的投入,确保了经济总量的大幅上升。刘建说:“2002年,我们曾提出过工业投入‘千亿元登高计划’,当时觉得压力很大。2003年,工业被提到‘第一方略’战略高度,多管齐下狠抓投入。现在看看,我们过去5年的投入突破了1800亿元。”5年中,工业投入形成了“1、2、3、4、5”的增长轨迹,即以平均每年上一个百亿元台阶的幅度大步攀升。扬巴工程、扬子65万吨乙烯、金陵石化原油改造、乐金飞利浦、统宝光电、瀚宇彩欣、南汽轻卡基地、南钢宽中厚板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

  工业“第一方略”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水涨船高”,贡献率始终保持在70%左右。统计显示,200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的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是2000年末的2.7倍和4倍,净增了240亿元和173亿元;全市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了209.87,高出全省平均36.7点,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

  活力迸发,外资民资优化工业经济基础

  过去的5年是工业快速发展的5年,也是其“裂变”发展的5年,正是这种“裂变”发展,重塑、优化了我市的工业经济基础,国有经济有序进退,外资民资快速涌进。多种所有制和谐共生,迸发了发展的体制活力。

  南钢、钛白、高齿、南汽轮、中国水泥厂等一批又一批企业,先后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历史使命;桂花鸭、玉环热水器、长城皮鞋、工农兵内衣、钟山表、卫岗牛奶等很多在南京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记的老名牌,也先后走上了产权制度改革的大道……目前,全市320家市属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改制基本完成。南京有史以来第一次彻底地给国有经济“松绑”。

  向国际资本要生产力,成了“第一方略”的题中之意。过去的5年,全市工业累计引进外资项目2240个,合同利用外资118亿美元,实际到账56亿美元。外资的投入占全市整个工业投入的25%以上,合资企业的产出占整个工业产出的30%。LG株式会社、福特汽车、博世—西门子家电、巴斯夫、BP等一批跨国公司首次“跨进”南京,其流向基本上集中在电子、汽车、化工等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领域,形成了一条条价值可观的“产业链”。“如果没有国际资本的涌入,我们这些工业开发区绝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规模。”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说。

  曾是我市工业“短腿”的民营经济,成长为新生力量,在全市经济中的份额逐年上升,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附加值高的名牌产品。2005年末,民营个私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高达34%,增加值突破800个亿,三分天下有其一。在全市8个“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6个。

  动力强劲,创新型经济凸显发展新优势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方针。“今天,当我们审视发展成果时,会欣慰地发现,南京已在这一轮发展中创造出了新优势。”市科技局一位负责人说。

  据介绍,过去的5年,南京依托科技优势,加大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形成产业规模新优势。

  全市工业企业立项开发的新产品近1万项,累计实现新产品产值3700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27%。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产品,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全市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由5年前的不足1%快速提升到目前的1.7%。目前,全市通过认定的市级及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73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3家。它们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成了南京实施工业“第一方略”的又一重要突破口。昔日以“傻大黑粗”示人的南京工业,已经为“高精尖专”所代替。南瑞继保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电力保护控制研发中心和产业化中心,联创科技短短数年开发出70多个拥有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中电光伏带领中国光伏产业走在世界最前沿,康尼机电开发的轨道列车门系统被誉为“中国第一门”……

  路径变优,从粗放式增长走向集约式增长

  “回首过去5年的发展,最令我们欣慰的不是工业经济总量的提升,而是发展路径的优化,产业高度集聚,结构优化升级,从粗放式增长走向了集约式增长,探出了科学发展的坦途,这将对今后发展起到深远影响。”刘建说。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得益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积极探索。近几年是我市工业发展史上规划、政策、意见出台最多的时期。《南京工业产业布局规划》勾画出了我市“两轴三圈多组团”的工业布局体系,将产业、土地、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市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则从产业结构的层面明确了我市工业产业发展方向。

  思路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发展实绩显示: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等四大支柱产业增势强劲,实现的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占全市工业的比重高达70%左右;四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2001年的55%上升为2005年末的82%;262家大中型企业所实现的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77%以上。刘建说,作为“第一方略”的工业,在过去的5年经历了一次厚积薄发,也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转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