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校在渝与北大清华驳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1日15:24 时代信报 | |||||||||
内地高校普遍存在的官本位、行政体系超越学术规范的状况迟迟没有改革的迹象,使其在内地家长和学生中的地位呈现下降趋势。相反,香港高校国际化的视野,多元化的师资与教育理念,以及与西方发达国家对接的便利,都在吸引新一代中国学子中的佼佼者——这场高校优秀生源争夺战,其实也是两种教育体制的暗战。 信报记者 周芮 实习生 郎爱平 冯帅/文
争夺三个状元 名校各有高招 2006年6月,高考刚刚结束,清华、北大、香港高校又拉开了另一场“名校优生争夺战”。 巴蜀中学蔡妮芩,总分673,文科状元,重庆一中曹飞和重庆十八中王其光,697分,并列理科状元。6月23日,高考接榜第二天,重庆三个高考状元的名字就被传得沸沸扬扬。此时,这几所学校的校长办公室的电话也忙个不停。 十八中,继1982年、1994年后,时隔12年,再度出状元。校长办公室的电话也在12年后格外响亮。首先打来电话的是清华大学,它抢先向王其光伸出橄榄枝,希望王其光能填报清华大学,并开出优厚条件:“所有院系,任选择”。 此时的王其光刚刚参加完紧张的高考,还在外面休息调整。作为中国众多学子仰望的国内顶尖学府主动抛出橄榄枝,无疑让王其光感到喜悦。 随后不久,北京大学招生处的电话也打到了王其光的手机上。他们仔细地了解王其光的爱好、意向学校和专业,并且详细介绍自己学校的优势,同样希望王其光能够就读北京大学。 在王其光和他的家人看来,清华和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它们代表中国教育的最高点,在他的周边,许多人都把能上这两所学校看成了一种荣耀。 “实际上儿子读清华和北大都无所谓,”王的父亲王万桥说,只是王其光一直学的是理科,他自己也喜欢理工科,在他的意识里面,这两所名校中清华的理科可能会比北大的好些。因此在最初成绩下来的时候,比较倾向于清华大学。 基于此,他们婉言拒绝了北大的邀请。王其光刚刚填报完志愿,在回家的车上又接到来自北京大学的电话,再次表达希望他加入的意向。但此时他已经填报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同为理科状元的曹飞,高考后为了安静的休息几天关掉了手机。6月23日,他刚刚开机,就接到了北大的电话,他们希望曹飞能报考北大。 而随后不久,清华大学某学院的老师直接找到曹飞,把他拉到乡村基边聊天边做工作。了解曹飞的兴趣爱好及性格特征,最后认为稍有腼腆的曹飞可能不是很适合北大,而更适合清华的严谨。但同时表示,如果曹飞愿意到该学院读书,那么会得到3-4万的奖学金。 曹飞一直在北大和清华之间徘徊,一直到填报志愿的最后一天。那天,一个好友找到了他,两人坐在操场边聊了很久,最终让曹飞选择了北大的数学系。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同级的一个北大数学系的保送生,也是曹飞的一个好朋友。曹飞一直都想学数学,北大便通过这位好朋友出面斡旋。该同学告诉曹飞“北大数学系欢迎你”同时,还为他颁发“状元奖学金”,据说每年4000元,对于家境不是特别好的曹飞来说,这意味着四年大学学费有了着落。 “鱼与熊掌实在很难选择!”曹飞说。 实际上,除了北大和清华以外,香港高校正在成为今年高校优秀生源争夺战中最生猛的一股力量。一位香港中文大学的师姐通过曹飞所在的学校问到了他的Q Q,希望曹飞能到香港读书。更有意思的是,女状元蔡妮芩在日前做客网络聊天室时,香港中文大学一位05级学生还专门前来做她的工作,“我们老师希望你考虑来中文。”这位学生还在网上留下招生老师的电话。香港中文大学此次开出的条件是:4年大学免费学习、吃住,估算约有40万港元。 蔡妮芩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当时她自己并没看到中文大学开出的条件。但即使她知道的话,也不会去香港的高校。她有自己的担忧,一是经济原因,到香港高校读书的经济费用远远高于内地,虽然是说4年免学费和吃住,但到底最后是否是这样也说不清楚。而这种经济的压力可能会导致个人的自卑感。其次,她觉得香港的大学教育模式更偏向于西方,自己在内地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生活了10多年,另一种教育模式是否真的适合自己也很难说清楚,再者,她希望能在内地的大学学到更多的适应内地生存环境的知识,比如技术、人际交往等。 “对香港我的确不怎么了解,我也不知道那里的大学什么专业比较好。”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她选择了从小到大就熟悉的北大,这也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 王其光的父亲王万桥也曾说,“儿子读清华或北大都无所谓,但不会考虑港澳大学。”王父认为,就社会环境等而言,香港比内地复杂。除此之外,王其光不选择港澳大学的最大原因则是经济因素。 “那边的面条都要十多块钱一碗。在香港读大学的花费与内地相比可以用倍数来算。”香港高校一年的学费约为6万-8万港币,生活费在1万-4万港币左右。王父是财政所的一名普通职工,月工资只有800块钱左右。读香港大学的费用是他们这样的家庭无法承担的。这恐怕也是大多内地考生不填报香港大学的最大原因。 即使香港大学开出了高达50万元港币奖学金等优厚条件,王父表示自己仍然不愿意让儿子去读香港的大学。虽然他知道那里的出国留学机会可能会多一些,也表示愿意让儿子出国深造,但“清华、北大一样能出国”,香港接近西方的教育模式和香港社会环境可能也是让王父不放心的原因,尽管他表示也希望愿意让儿子以后出国深造。 重庆状元们面对港校诱惑迟疑不决最终放弃的态度,也显示出重庆这个内地城市在观念上与其他大城市的区别。记者了解到,最新统计显示,今年报考香港大学等六校的内地生为31895人次,商科最热门。在报考人数上,北京学生高居榜首,1655人报港大,香港理工大学则吸引1798人报读,去年北京理科高考第一陈秀野拒绝清华远投香港高校,今年则可能重演此类事件,因为今年的北京文理状元——北京二中的何旋和北京八中的杨蕙心,都出现在香港科技大学对北京考生面试的现场。紧随北京之后的是上海市和广东省,两地超过2600人报港大,报考理大的则超过2700人。而重庆报考人数则只有近千人。 内地大规模扩招 港校来势汹汹 香港高校大多从1998年、1999年开始在内地招生。最初的香港高校只能委托内地10所高校招生,即学生必须先考入北大、清华、浙大、复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10所大学,之后再经过选拔进入香港高校。而且,每所香港高校的招生名额仅限制在10到30名。 2003年,国家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但限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6省市;2004年,增加到10省市,也是在这一年,香港高校才进入重庆招生。2005年,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范围一下子扩展到17个省市,2006年,又增加到20个,这是香港高校在内地大规模轰炸的一年。 虽然从记者的采访中得知,本届状元对香港的高校表示并不十分了解。唯一的一些了解只是来自于高考前港校来重庆所做的宣传。这些不了解让他们放弃了选择香港的大学。 但事实上,比起香港高校第一次在重庆招生的情况,今年的场面已经显得格外火爆。据市招办的负责人讲,2004年香港高校在重庆的第一场咨询会上,前来咨询的只有寥寥几人,很多家长和学生对香港高校仍然一无所知,时隔两年,今年的3月,仅仅是香港大学的咨询会上,就挤满了500多名学生和家长,为此,香港大学今年首次在重庆设立了高考点,前来参加考试的就有200多人。今年我市报考香港高校的学生就有将近1000人,在报名者中,达到重本线以上的有400多人,其中文科80多人,理科最高分达到677分。 香港高校在争取生源上并没有少做工作。据了解,从今年3月开始,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和香港浸会大学等8所高校纷纷来渝招生。仅香港科技大学就曾三次来渝,据说科技大早在今年5月的咨询会上,就收集了不少优秀学生的电话、模拟考试分数。成绩下来后,科大老师将分别给这些学生打电话询问高考成绩,指导他们填报志愿。为了招到最优秀的学生,今年4月该校校长曾亲自出马来渝宣传。不仅争状元,排名全市前100位的考生都成争夺对象。该校设立了超过一亿港元奖学金招揽尖子生,并欢迎北大、清华的落榜二志愿考生,香港城市大学今年继续设立状元奖学金和优异成绩奖学金…… 这样的宣传让大家对香港高校的了解越来越多,虽然三个重庆状元都纷纷表示不会考虑香港高校,但是王其光的父亲在他对香港高校有限的了解中,知道它们与全球一些大机构如汇丰银行等保持联系,并且每年都会为部分学生提供海外学习机会,由此判断出“从就业和待遇来讲,香港大学可能会优于内地大学”。 敢对内地状元说不 港校名声大噪 2005年,香港大学在内地的招生计划是200-250人,报名人数超过5000;香港城市大学计划招生120人,由于报名人数超过预期,录取名额增加到193人;2006年,科大目前仅在北京一地的报名人数就已超过600人。今年6月30日,香港大学给内地申请该校求学的学生发出了第一批面试通知,大约有3000名考生接到了通知,达到了去年的两倍。 一组组数据让内地高校惊呼。有人预言,今年,香港几所高校在内地的招生数量只有1000人左右,这对北大、清华只是带来心理上的冲击,如果这个数字再扩大几倍,那就是实实在在的竞争。以现在的形势判断,香港高校在内地扩招是必然的。 让港大在内地名声大噪的还有一件事。2005年,在各省报考港大的学生中,有11个省的高考状元被港大拒绝。“他们不适合读港大。”港大这样告诉他们拒收的理由。 内地大学普遍走入大规模扩招的时期,各个高校对高考状元的争夺也更为激烈,很多高校用生源来作为提升至重点院校的指标,也有的利用生源来达到从大专院校升本科院校的途径。而港大可以对高考状元理直气壮地说“不”,这让许多人始料不及,也让香港高校在内地名声大噪。人们开始对大学进行比较反思。 港大有自己的择才标准:有学生想报港大建筑系,但面试考官认为该生缺乏创意,是学建筑的大忌。劝说后该生仍坚持读建筑,港大只有放弃。还有的考生在面试时不善言词或对想学专业毫无了解,也被港大拒之门外。 “香港大学培养的是领袖型人才,我们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判断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因为只有这样的学生才能成为将来的领袖。”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说,“一定要打破一个观念,高考成绩最好的学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人才。” 据香港大学曾发布的“2005年度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显示,该校99%的毕业生就业或升学,平均月薪1.4万多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多港元,该校2006年应届毕业生已知的聘书多来自国际投资银行、管理顾问公司及跨国企业。而清华大学目前有70%的本科生还没有实现就业签约;在北大应届毕业生中,有88人争聘北京郊区的村长助理,其中还有多名博士生和20多名硕士生。 于是,有人认为,长期处于内地顶端高校的清华和北大已经沦为“二流学校”,这在香港高校进军内地之前从来没人喊出的口号。人们开始比较香港高校和内地高校,香港高校的到来,是否对内地高校是种危机? “我觉得不应该是内地跟内地的大学比较,香港跟香港的大学比较,我们觉得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在中国的大学应该是冲出中国的,我们应该跟国际的比较,在不同的领域里面有不同的比较对象。”今年4月15日在香港大学2006年在线招生咨询访谈会上,香港大学教务长韦永庚说。 “这其实是在表达一种不满,”一位高校的老师说。北大和清华长期占据一流资源而办学水平并未有明显提速。而内地高校普遍存在的官本位、行政体系超越学术规范的状况迟迟没有改革的趋势,也使其承受越来越多的指责。相反,港校国际化的视野,多元化的师资与教育理念,以及与西方发达国家对接的便利,都在吸引新一代中国年轻人里面的佼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