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香港高校优势是国际化:北大在实力方面无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09:18 金羊网-新快报
香港高校优势是国际化:北大在实力方面无优势

香港大学的老师和学生来自世界各地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本报讯 (记者 陈晶晶 何姗 实习生 潘艺 廖秋燕) 高考状元弃国内名校转投香港高校近日成热门话题,反映出社会对内地高校教育质量的不满和追问:与国内名校相比,香港高校的优势在哪里?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香港教育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它为何能够从国内名校手中抢走尖子生?

  高考刚过清华线面试出色入港大

  李氟钠:(2002年香港大学在清华大学招收的公培生每年奖学金10万元毕业后就职香港某国际航空公司)

  来自北京的李氟钠四年前高考只有621分,在当时只是刚过清华在北京的录取线,被清华大学录取。在9月入学的时候,100多名新生参加了赴香港大学学习的选拔,李氟钠凭着自己出色的英语表达能力,通过笔试和两轮面试拿到了每年10万元的奖学金,进入香港大学化学系,成为8名清华学生中的幸运儿之一。

  当时的面试形式和现在不一样,李氟钠说,第一次是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面试,主要是了解她的兴趣、经历、为什么选择这些专业等等。第二次则是辩论式的面试,两名学生用英文辩论“安乐死的利弊”。李氟钠觉得,由于自己小学阶段曾随父母在海外生活,英语底子好,而且平时在学校很活跃,虽然在竞争者之中高考分数不是最高,但仍能够脱颖而出。

  本质区别在于“全面素质培养”

  李氟钠当初报考清华就是冲着港大的公培生来的。“奖学金是一个因素,但我觉得港大是综合性大学,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它和清华是在同一个级别上的。”李氟钠说。

  李氟钠认为,港大和国内高校本质区别在于:港大更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学生将来要做研究就提供实验室、培养研究思维等;学生要就业就提供实习机会,工作咨询等。而国内学校只看重分数。

  几百万元的仪器都敢让学生碰

  “在港大学校给每个学生一个邮箱,每天学校都会通过邮箱传达许多资讯,有讲座,有公司招聘,国外交换活动等等。在国内读书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在港大许多事情都逼着你去做。再也不能每天除了上课就呆在宿舍和

图书馆,如果你没有实习、国外交流和接触的经历,毕业的时候就会比别人差很多。”李氟钠就曾参加伦敦青年理科交流会到国外学习。

  李氟钠认为,港大另一优越的地方在于设备的先进,学校几百万元的实验仪器设备,都敢让一个本科生去碰,试管试剂等的使用都不受限制。学校的图书馆还有和国外联网的电子书库,都是从国外购买了版权的,资源非常丰富。

  今年毕业的李氟钠目前已在港一国际航空公司找到了令她“非常满意”的管理工作。

  香港大学:最大优势是国际化

  刘俏:(本科中国人民大学曾

留学国外现任职香港大学金融学助理教授)

  香港大学金融学助理教授刘俏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后考入

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再到外国留学。如今在港大已经任教两年。经历过内地、国外和香港的教育体制,刘俏认为,港大的优势首先在于国际化。“在港大有更多的国际视野,各种观念、文化在这里交会,可以让你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问题。而这来源于其生源的国际化和师资的国际化以及特有的国际交流计划。”

  刘俏介绍,50%的教师都是来自海外,包括美国、欧洲等等。作为一所世界性研究型大学,教授的能力都是得到国际认可的,达到美国顶尖学校水平。

  而课程在授课方式和教材上也是和国际接轨。“我们用的都是国际通用的教材,例如我教的‘公司财务’就用的是国外商学院的通用教材,但北大用的是国内学者编写的中文的教材,或者是翻译的教材,教育质量与境外差距很大。”

  刘俏说,北大的光华管理学院录取了内地20多个状元,但与国外及香港的大学相比,教材老化,信息封闭,教师视野狭窄,质量当然不如境外。这些尖子学生真是“英才毁之”,如果能有更好的教育,可以学得更好。

  此外,刘俏还介绍,港大有许多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外国大学的海外交流计划,有一个学期的,有一个学年的,申请的学生成功率高达50%。回来的学生都说,这种国际化的生活经历让他们收获很大,视野开阔了许多。

  刘俏还认为,香港大学的另一大特点是专业化,教学更注重培养学适应专业化工作的能力,注重案例分析,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而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

  北大清华与香港高校不可比

  不过,刘俏认为,香港大学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对于英语比较差,习惯死读书,思维单一的孩子,很容易抓不住机会就错过了。但有的学生英语好、适应能力强,很快进入角色就能脱颖而出。

  对于外界拿清华、北大和港大比较,刘俏认为“两种不同教育体制、不同评估方式,完全不可比”。

  高考状元杨洋:欲弃清华投科大

  选择原因:国际交流全英文教学

  在上周六香港科大的面试中,广东实验中学的高考状元杨洋被当场录取,他认为,香港的高校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用高额奖学金来吸取内地尖子生,奖学金只是用来消除两地消费水平差异的一种方式。很多内地考生去不了香港高校是因为高昂的学费,奖学金使内地考生多了选择的机会。

  杨洋之前报考了清华大学和香港科大,现在他想放弃清华,去香港读书。杨洋说香港科大吸引他的是学校的教育制度、办学理念和未来的发展。

  “在2005年《泰晤士报》的大学排名中,香港科大排到了第43名。学校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在报考之前,杨洋已经通过很多途径了解了香港科技大学。他说在科大念书,可以和很多不同专业、不同国籍的学生进行交流,而且还可以自由选课,自由搭配住宿,给学生提供了很多交流的机会。他报考的工业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在科大也是很好的专业,与斯坦福等知名大学有交换生计划。杨洋的目标是能够到国外去读研。另外,全英文的教学方式也是吸引杨洋去科大的原因。

  背景

  香港高校内地招生1998-2006

  从4校扩展到20省

  香港大学:从6省市到20省市从20多人到300人

  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范冠豪介绍,从1998年起,香港大学就与北大、清华、复旦、南京大学合作,开始在这四所学校的新生中对内地招生。当时的名额只有20多个,全部提供奖学金。2001年,因为要报考港大的学生越来越多,所以开始招收自费生。2002年港大在内地招生也还只有51人。

  变化始于2003年。当年,国家教育部允许香港8所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但限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6省市。

  2004年,增加到10省市;2005年17个省市;今年更增加到20个。

  此外教育部还同意新增香港的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演艺学院、珠海学院、香港树仁学院4所高校今年起在内地招收自费生。新增的香港4所高校限定在北京、上海、福建、广东、海南5省(直辖市)范围内招生。

  随着招生省份的增加,各高校在内地招生的人数也陆续增加。51人、60人、100人、250人,香港大学今年招生人数增加到300人。其他高校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虽然在内地招生已经有8年历史,不过,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热还只是这两年的事情。“当时国内对香港高校的认知度并不高,而且4万的学费加上香港比较高的生活水平,家长未必能承受。后来有了马会、政府、校友基金等的补充,奖学金的额度才逐步提高。”范冠豪说,今年港大总共安排了5000万的资金用于资助内地生入读。与此同时,今年春节刚过,香港的高校就开始在内地各省份马不停蹄地进行招生宣传,有的还把宣讲会开进重点中学,吸引尖子生参加。

  香港高校的招生在今年迎来一个高峰,如港大去年申请的学生是4848人,今年申请的学生是101134人,但是港大的招生计划只比去年增了40个,竞争日趋激烈。

  2005年《泰晤士报》世界大学综合排行

  15BeijingUniversity北京大学

  41HongKongUniversity香港大学

  43HongKongUniversitySci&Technol香港科技大学

  51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香港中文大学

  62TsingHuaUniversity清华大学

  72FudanUniversity复旦大学

  93ChinaUniversityofSci&Technology中国科技大学

  150NanjingUniversity南京大学

  169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上海交通大学

  178CityUniversityofHongKong香港城市大学

  链接:

  北大在实的方面不占优势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纯粹做数量的分析,北大并不比很多学校强,但是在声名上北大要胜于很多学校。在实的方面北大不占优势,然而在虚的方面北大有优势。”他认为北大能在前不久英国《泰晤士报》推出的世界范围内的大学排名中排在15位,声名起了重大作用。同样道理,香港高校也会在和内地高校的比较中确立品牌优势。

  论文师资香港好于北大清华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更是坦率地说:“无论是经济学论文发表数量还是师资力量,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香港名校,都要好于北大、清华。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