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全省18601人次"闯红灯"被抄告单位 兄弟省市学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11:21 龙虎网

  【龙虎网报道】7月11日,省公安厅交管局透露,自5月1日,我省在全国率先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抄告单位,至6月30日,各地交管部门两个月向单位抄告18601人次。

  今年4月,省公安厅宣布:江苏公务员、大中学校师生及现役军人闯红灯的,警方除依法对其进行教育处罚外,还将抄告其所在单位,并请单位配合加强教育。

  消息发布后,曾引起“闯红灯要扣奖金”的社会议论。警方对此予以了否认,称是一些媒体的臆断而已。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到目前为止,没有人因为闯红灯而被扣发奖金。“抄告”引起了兄弟省市的关注。沈阳市有关部门到江苏学习后,以市政府通告的形式,宣布对闯红灯者抄告单位。

  这项措施经广泛传播,产生良好社会效果。抄告执行首月,全省抄告11218人次。次月,下降为7383人次。被抄告者中,绝大多数为大中学校学生。而媒体关注的公务员闯红灯抄告单位,尚未发现。交管部门认为,这说明,相对其他群体,公务员整体守法意识较高。同时,闯红灯者中,公务员身份识别困难。

  南京市交警十大队大队长周宁透露,为整治中学生骑车闯红灯,今年,他们联合沿江工业开发区教育主管部门,向8000名中学生发放交通卡,学生骑车闯红灯,交警不予罚款,登记在卡,抄送所属8所中学。学生首次闯红灯,校方取消本学期三好生评比资格,两次闯红灯进学习班,三次闯红灯操行评语降等级。班级如有10%学生闯红灯,全班参加周末“交法”学习班。学校如有10%学生闯红灯,校长参加学习班。实施抄告两个月,中学生骑车闯红灯60起左右,仅为之前一半。沿江工业开发区社会事业处中职科科长石毅说,5月,教育部门对两所学校暗访,15分钟有300名学生闯红灯。最近,再次暗访,发现学生闯红灯不足10起。

  塑造不闯红灯的集体无意识

  省交管局副局长李洪武说,江苏制定“不闯红灯——文明交通行动五年计划”,整合文明办、教育、建设、监察等部门力量,把治理闯红灯提升到社会荣辱观的层面,呼唤全社会力量参与,是有深层现实根源的。

  交通是个庞大系统,它的精确运转,以所有参与者遵守规则为前提。因市民文明出行意识差,道路通行效率,咱们不及日本、我国香港、台湾一半,甚至不到三分之一。当闯红灯成为城市集体无意识,政府被迫不断追加交通管理成本,这势必影响到其他方面的投入,所以,闯红灯,降低了个人享受的公共服务。

  很多人说,是路权分配不公,分给行人和非机动车的时间不够,逼着大家闯红灯。这是错误的观点!信号灯并非特权的象征,而是各方通行权的均衡器,是悬在头顶的法律。信号灯前,对任何交通参与者而言,没有最优,只能次优选择,不能每时每刻“任我行”。

  工业文明最大特点是服从,服从秩序和规则。闯红灯泛滥,与咱们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明时间短,农耕文明心理残存有关。改变陋习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很长过程。但是,城市建设与国际飞快接轨,呼唤尽快缩短这个文明进化的周期,这需要全社会参与,积极作为。尤其是行人和骑车人,更应以参与者的心态,而非被约束者的心态,文明参与交通。城市道路资源供不应求将是常态,只有服从需求管理,才有出行和谐。不要把“以人为本”等同于“弱者犯规优先”。弱势和强势是相互转化的,面对潮水般闯红灯的人流,“强势”的机动车也弱势。

  抄告闯红灯,意在调动单位等社会力量共同塑造不闯红灯的集体无意识,与保护隐私权并不矛盾。闯红灯,是在公共场合的公共行为,而且是违法行为。抄告,仅告知单位你闯了红灯,而不涉及其他个人隐私。抄告是一对一,不是拿着大喇叭,一对多地告知天下。抄告闯红灯,目的不在败坏个人声誉,是希望引起单位重视,教育职工,参与营造文明出行的社会氛围。文明是管出来的。在发达国家,公共管理体系完善,你闯红灯,不光是交警罚你款,银行、保险公司都会让你支付成本。抄告闯红灯,正是完善公共管理体系的尝试。

  相关链接

  国外怎么治理闯红灯

  在德国、美国闯红灯,后果很严重,因为要与个人信用挂钩。因此,在德国,你闯了红灯,别人可长期贷款,你却不行。别人的贷款利率5%,你要10%。因为你闯了红灯,是危险的人,生命随时不保。而在美国,各州对闯红灯者罚款2-50美元,数额不大,但处罚记录纳入个人信用记录中。在澳大利亚闯红灯,一般罚款200澳元(约合1200元人民币)。在新加坡,闯红灯重可坐牢。第一次闯,罚款200新元(相当于人民币1000元);第二次、第三次闯,最重可判半年到一年的监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