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个博士的人生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12:18 郑州晚报

  一个博士的人生选择

  “呵呵,我快要做爸爸了,今年暑假不准备回去了。”7月10日下午,刘长喜在电话里很是兴奋。

  刘长喜是上海财经大学的人文学院教师,2005年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毕业的他,
如今在上海财经学院教三门课,还兼任毕业班的辅导员,每个月的收入不到4000元。

  “在上海,我们算是比较低的收入,每个月的房租都要将近1000块钱。”作为名牌院校博士生毕业的他对自己的收入不甚满意。

  刘长喜的老家位于豫东平原上的一个偏僻乡村,作为从河南走出去的大学毕业生,他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2005年毕业的时候,他首先选择了回河南工作。

  “我当时报的是郑州市的

公务员考试,并顺利通过面试和体检。可惜,最终没有去成。”刘长喜的爱人在上海一个区的政府部门工作,如果自己回来的话,自己的爱人必须重新考虑工作。一方面是郑州市的副处级职位,一方面是上海繁华的大都市生活,选择去向对于这对年轻的夫妻来说,是一个很难的抉择。

  “我最终去了上海财经大学当了一名教师,没有自己的房子,没有很高的收入,但是有得也有失。”现在的刘长喜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留到上海工作的,况且是在让人羡慕的高校工作。“我们学院今年已经不要国内博士了,必须是具有副教授职称的博士,我们才会根据专业设置考虑是否接收,对于海归博士,我们接收也很慎重。”

  对于自己在上海的未来,刘长喜还是有着不同于郑州的渴望,这种渴望甚至比有了自己的房子更美好。

  “我的一个同学回到了老家发展,现在做的也不错,但是我不同,因为我需要解决两个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我在上海有了一个这样的机会。”刘长喜认为工作地域的选择不光是待遇的问题,还有许多自己也无法说清楚的因素。他也承认,如果是今年毕业的话,肯定要考虑回老家这样的机会。“上海的机会在一年一年减少,没有了方向,毕业生经常会感觉到很迷茫。”

  刘长喜没有回来,他在上海珍惜着那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也经营着自己的梦想。

  博士求职的现实困惑

  “老师,你们今年还接收博士毕业生吗?”

  “什么专业的?”

  “法学专业,法制史的。”

  “不要了,我们这个方向已经不要了,你再联系联系其他单位吧。”对方挂断了电话。

  7月10日,记者以一个博士毕业生的名义给一家高校的人事处打电话,遭到了拒绝。

  “现在考博士一定要选准方向,否则将来就业会很艰难。”苏凤格,中国政法大学2005届博士毕业研究生、郑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她告诉记者:“2007年,听说郑州大学在引进博士的时候,要取消住房等福利,看样子,博士研究生就业不会再像以往那样了。”

  “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住房、博士津贴、评职称优先。3年的博士生学习,起码让我少奋斗15年。”谈起以前考博士的动机,苏凤格并不避讳,“这些条件对于一个正在找工作的人来说,具有的诱惑力是一些人无法体验的。”

  苏凤格所在的法学院已经有3位博士或者在读博士生跟她的研究方向一样。“目前,已经不需要了。需要的也是紧缺专业的博士。”在苏凤格看来,学校引进博士的政策更趋向理性化了,更加注重的是质量而不是简单的数量积累。

  “从2006年开始,我们学校根据科研工作的需要,对引进博士工作进行了重新的规范。对于中文、历史、化学等长线专业我们要求的更为严格,只是根据专业需要和博士毕业生本人的业务素质,进行全面权衡和考核,不像以往,只要是博士,我们不论专业,不分方向,统统接收。但是现在不行了,在毕业生的质量上我们要求更加严格。”7月10日下午,河南大学人事处副处长谢翠英告诉记者。

  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河南大学共引进博士研究生160名,基本上都是紧缺专业的博士。“相比以往,我们的引进条件更优越了,但是要求更高了。”谢翠英所说的条件包括令很多研究生心仪的住房、安家费等,并且享受校内副教授待遇。

  “博士不再是紧缺人才,我们需要国内重点院校培养的博士和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博士。”谢翠英承认,博士就业也要遵循市场规则,博士毕业研究生数量的增多给了学校更多选择的机会。

  引博的理性化趋势

  “目前,企业已经改变了过去对博士的迷信,变得更加务实起来。我国人才培养的特点,导致博士的特长只能在于理论研究,无法对企业的效益提供直接的贡献。国家前几年对博士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毕业数量成倍增长的同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呈下降趋势,这二者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博士研究生的就业多趋向于高校,并形成了就业面的拥挤。博士研究生就业的期望值在下降,并将在一定时段内长期存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在站博士后、上海大学教师关涛,在博士就业的问题上有着自己的看法。

  2005年关涛博士毕业的时候,在上海求职的过程中,曾经遇到过一些波折,作为有实际经验并占有很大年龄优势的他,这个困难是当初没有预料到的。

  2005年,国家对博士生扩招进行了宏观调控,原则上不再扩大博士生招生数量,但是有博士授予点的单位在不断增多,博士研究生毕业的数量仍在增长。

  “如今的上海,对于国内博士研究生的需求数量在减少,这势必会造成博士毕业研究生向内地的回流,一些用人单位降低福利也在情理之中。”关涛说,这是大环境所决定的,因为一个博士研究生所能发挥的作用在降低,降低人才引进福利,提升人才引进标准,是用人单位减少人才引进投资的基本策略。

  人才市场的规律开始适用于博士研究生的就业,换来的结果只能是理性化的用人机制。

  “我准备读在职博士生,这样可以把就业的风险降至最低。”河南中医学院的一位年轻老师如是说。

  变化是环境对个体所进行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变化里,博士不再是高高供养的神仙,平凡化的演绎对这些天之骄子们来说也许会更好。(郑州晚报记者 卢曙光/文 马健/图)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