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科教时评:“奥赛”为何成了“全国性疯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00:11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王石川  

  日前在杭州举行的“中国数学科学与教育发展论坛”上,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呼吁,国内大学应尽快改变招生时让“奥赛”金牌选手免试入学的做法,因为正是这种选拔制度,引发了“奥赛”的“全国性疯狂”。

  “奥赛”是用来做什么的?丘成桐的答案是:“我认为‘奥赛’是用来激发学生兴趣的,是引起大家关注数学的一个渠道,应该是一种很好的业余活动、课外活动。”

  其实,纵览世界上多数国家,参加“奥赛”的大都是业余爱好者,“奥赛”只是学生的业余爱好。但在我国,“奥赛”被强加了形形色色的符号,最极端的是,“奥赛”训练成了中小学生的必备训练,“大家把金牌看作最后的目标”。

  为什么要孜孜以求“奥赛”冠军?答案不言而喻。一旦在国际“奥赛”上披金戴银,不仅可以铺就一个人的锦绣前程,而且还可以上升到国家高度的荣耀。那些在“奥赛”上有斩获的中学生,当仁不让地被名校的“星探”所掌控。即便不能免试进入名校,高考也可以加分,6月27日,教育部公布的高考加分种类中,第五类是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赛获奖者,即赫然名列其中。

  事实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国内外专家公认,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数。使禀赋不同的孩子强行爱好奥数,这是对他们身心的摧残,也是智力上的折磨,但家长为何偏偏赶鸭子上架呢?正如圈内人所言,“初中入学考试取消后,一些中学比较看重奥数等竞赛尖子,如今的奥数已经演变为择校的敲门砖。”

  诚然,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日后有个好出路,他们才迫不得己赶风似的让孩子上“奥赛”班。问题是,如果某些优质学校不对“奥赛”尖子生趋之若鹜,如果不是某些老师汲汲于“奥赛经济”希图捞上一笔,如果奥赛获奖者在高考加分中不占优势,如果某些教育部门不把培养“奥赛”冠军当作政绩工程,家长会不惜血本地让孩子参加“奥赛”班吗?

  由此不难发现,是谁引发了“奥赛”的“全国性疯狂”:表面上看是家长毕其功于一役的赌注心理,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明媚未来的不得已之举,实际上它折射出教育主管机构的浮躁心理,充斥其中的是打造形象工程的思维;也折射出某些学校依然固化应试教育的窠臼,唯分数马首是瞻。丘成桐的呼吁,这是一剂富有建设性的良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