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医疗队员们在寂寞中等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01:15 大洋网

  医疗队 队员们在寂寞中等待

  这边厢横渡热火朝天,那边厢医生们却因为没有出现险情而在寂寞中待命。昨日,“横渡珠江急救医疗队”可谓是最紧张但也是最寂寞的观看者。整整一个下午,目送着最后一批游泳者跳入珠江,全队的50多名医务人员始终没有发挥作用。

  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卢彦德昨日亲自挂帅上阵,她告诉记者,为了做好活动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来自市内各大医疗机构的50余名工作人员组成强大保障团队,分布珠江两岸。但庆幸的是,直到活动结束,都没有任何险情出现。

  救生员 分布在20救生艇上待命

  小车是黄埔区少年队方阵中的救生员。“我们负责照顾小朋友,但他们比我们游得还快!”小车说,方阵中共有5个救生员跟在队伍后面,随时留意周围情况,主要看有没有人出现溺水迹象或抽筋等情况。

  每个救生员都携带一个救生牌。它形如箩筐,由一根长绳子系在救生员身上。一旦发现意外,就把救生牌套在溺水者身上,把他拉过来。据悉,本次活动共安排了近百名救生员,分布在20条救生艇上待命。

  蛙人 20人死守下游第二防线

  横渡珠江活动中还有20名蛙人在下游待命。据悉,这20名蛙人全部来自广州潜水学校,是从100多名师生中筛选出来的潜水好手。

  据介绍,水面安全保障分为两道线,第一道保障线为水面救生,由近百名救生员负责。第二道保障线则属于这20名蛙人(即潜水员)负责的范畴,蛙人分布在5条船上,每条船上安排了一个教练。万一第一道保障线失灵,有人沉到水下,蛙人会即时前往救生。

  志愿者 喷水送饮料为泳者降温

  下午3时30分,中大研究生二年级的兰强高举着喷管,不断地向即将入水的越秀区游泳健将的身上喷射,并提供饮料。“必须让他们的体温快些降下来,这样下水后才会适应……”兰强说。此时此刻,他和志愿者同伴们已经工作了3个多小时。但他们表示,看到游泳队员们被水冲到而兴奋得大叫的样子,“我们会和他们一样兴奋起来!”

  本次活动志愿者由团市委、广州志愿者协会牵头招募,共招募到200多名志愿者,其中大部分是来自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要求“形象气质佳,素质高,曾经参加过多次大型活动。”

  06渡江起因

  李长春提出横渡设想

  2002年10月8日的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在率领珠江流域9市党政一把手视察珠江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集体横渡珠江”的设想。

  自那次视察之后,省长、市长签下“军令状”,对珠江的全面整治在全省范围内展开。

  两年后,在2004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到广东团参加讨论。当听到省长黄华华关于开展以珠江综合整治为重点的水环境治理的发言时,李长春半开玩笑地问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明年你带头跳到珠江里游泳,行不行?”

  又过了一年,在2005年的全国两会上,李长春再次来到广东团,与全体代表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在讨论过程中,李长春问道:“珠江治污怎么样了?”黄华华说:“今年夏天就能初见成效。”李长春笑着又问:“那我夏天就能在珠江游泳了?”黄华华回答:“能。”

  2006年1月,市委书记林树森在广州市城建工作会议上宣布了今年组织万名市民横渡珠江的消息。

  广州渡江史

  解放前即有游江赛事

  据《广州市志》记载,从上世纪30年代到1976年,广州至少组织了16次横渡珠江活动。

  最早有组织的横渡珠江活动,仅寥寥数语:民国19年1930年6月21日,东山水上体育会举行了横渡珠江比赛。

  抗战期间,横渡珠江活动中止。直到1947年9月,荔湾泳场举行了渡江比赛。

  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50年代,广州几乎每年都会举行横渡珠江活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8月17日至19日,广州市体委发动万人横渡珠江,游程从划船俱乐部至二沙头体育俱乐部,参与者有解放军、工人、农民、机关干部、教授、学生和家庭妇女等,共计10000多人。同年4月30日,毛泽东视察广州东圃棠下大队,下午3时多,在黄埔冶炼厂码头,下水畅游了一番。

  1964年8月23、24日两天,广州举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横渡珠江活动,两天参加渡江的共有20048人,其中,最小的“过江龙”,是时年7岁的朱辉。

  1976年7月16日,为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10周年,广州地区1.5万军民畅游珠江。

  从1977年~1990年,广州没有再组织过全市性的畅游活动。只有“全国游泳之乡”之称的荔湾区,在1983年~1990年,每年在夏天组织畅游珠江活动,但景象已大不如前。来源:信息时报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