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采取多种渠道铺就成才之路,上海高技能人才创造辉煌从“上海制造”走向“上海创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08:03 东方网-文汇报

  当年,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万吨轮下水,这些凝集着上海科技工作者和技术工人聪明才智的工程,使“上海制造”闻名全国;而今,“神五”、“神六”飞上蓝天,东海大桥顺利通车,上海的技术工人又用自己的智慧将“上海制造”推向了“上海创造”,享誉全国。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当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各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为“上海制造”迈向“上海创造”提供了有力保证。

  政府为150万人学技能“买单”

  在本市今年的市府实事中,第一项就是为本市的30万求职人员建立个人培训账户,让求职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职业技能培训。建立个人培训账户,极大地鼓励了广大职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钻研岗位技能的积极性,不少在职职工积极参与技术革新和攻关项目,不断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技术创造新财富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千方百计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始终是市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本市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市政府就实施了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通过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在近百万失业人员、协保和企业富余人员凭着一技之长找到新岗位之后,职业培训的主体转向了在职员工,本市高技能人才占技术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2%上升到15%,这一提升足以说明,培训对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3.88万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还在东华大学学习的魏岳和工艺美校的徐泽,就分别夺得了2005年度技能大赛时装设计和工艺美术项目的大奖。来自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统计数字显示,本市技术工人的队伍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不断壮大:2003年为37.64万人,2004年为41.47万,2005年为43.88万人,其中参加中高级鉴定的人数已达22.07万人。这支队伍已成为上海城市建设的中流砥柱。

  2000张双证书让大学生也拥有一技之长

  从前年开始,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本市各大专院校合作,建立了“双证书”制度,让在校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学得一手高技能手艺,让他们凭着文化知识和高技能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这几年,本市的同济大学、工程技术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等14所高等院校的机械、模具技术、机电一体化、汽车、国际贸易、通讯与信息技术等22个大类专业都实施了“双证书”制度,据统计,2005年有2000多名在校大学生获得了“双证书”。

  校企合作,是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推行“高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充分发挥了高校教育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上海高校将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建立在高校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化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培养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的大学毕业生,缩短了毕业与就业的距离。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坐落在天山路1800号的上海市职业培训公共实训中心,是一所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大学”。在这所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大学”里,“以明天的需求来培养今天的学员”为宗旨,自1998年起,围绕上海产业结构定位,一批既适合上海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又能代表世界先进制造水平的设施、设备先后“落户”实训基地。现已建有综合技术中心、创意技术中心、信息技术中心和数字制造技术中心等不同职业门类的实训室,可提供30余个职业类别、覆盖160多个岗位工种的实训,每年完成实训40万人次以上。现在这个面向全社会的资源共享的实训基地,已与诸多大专院校、高职学院、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牵起了手。一个现代化、多功能,能代表职业培训高端水准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已成为打造经济建设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训平台。

  在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到“十一五”期末,高级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以上,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