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央视主持人敬一丹重走大别山为孩子代课(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11:27 央视经济频道
央视主持人敬一丹重走大别山为孩子代课(图)

敬一丹给孩子们看他们的照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央视主持人敬一丹重走大别山为孩子代课(图)

敬一丹教书


  眼前的这只盆子,很像有些城里人洗澡的大浴盆。木质结构,有些褪色,盆子边缘已经磨得很光滑。它摆放在河边。这不是澡盆,而是一条渡船。现在,敬一丹就要坐着这条“船”上,过到河的对岸。

  说它是一条船,充其量只能坐两三个人,所以,它只能叫渡盆。敬一丹上了这只渡盆,和她一同渡河的是一个小学生,敬一丹今天的角色是“舵手”。

  身后是渐渐远去的村庄,河的对岸是三河口镇喻家畈教学点。

  还没有坐稳,小渡盆就摇晃的厉害。人在上面前仰后合。敬一丹心里着实捏了一把汗。因为孩子只有六七岁,站直了还没有船桨高。但这只渡盆是这个孩子往返学校和村庄之间的唯一交通工具。孩子每周要往返四次,每次过河就全靠这只小木船了。

  每个周一,天刚蒙蒙亮,这个小孩就会起身到河边,爬上渡盆,然后独自划动船桨,让渡盆摇摇晃晃摆向河的对岸。

  现在,渡盆上是两个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阿姨陪着他一起摆渡。

  坐在船上,敬一丹一直替小孩子担心,但小家伙却说:“我不怕,我的技术很好的。”

  这一天风平浪静。但小家伙告诉敬一丹,大风大浪并不少见。

  就在一路颠簸中,敬一丹带着这个孩子终于抵达了河的对岸。

  出现在眼前的就是湖北麻城市三河口镇喻家畈教学点。一进校门,敬一丹愣住了:这个地方是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15年前,敬一丹分明来到过这个学校。不过,那时的学校只有一位老师、一栋平房加上20多张稚气的脸。让她记忆犹新的是那些稚气未脱的脸上无法遮掩的忧愁,那是贫困留下的印记。那时的孩子不会象现在的孩子那样开怀大笑,他们总是有所隐藏有所收敛。敬一丹清楚的记得15年前,这所学校是低矮漏雨的土房,雨天时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狂风也恶作剧似的把窗户推的震天响,孩子们吓的哆嗦成一团。那时,孩子们的条件很艰苦,每天往返十几里的山路来上学。光是走路就要用上大半天,走到学校已经精疲力尽了。教学条件也很艰苦,就连指甲大的粉笔头对于老师和孩子们也是宝贝,舍不得扔,更不要说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了,那简直就是奢望。

  今天,再一次面对这所学校时,敬一丹觉得有些陌生,崭新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这一切都很难让敬一丹与15年前的喻家畈教学点联系在一起。

  敬一丹要在这所学校做3天代课教师。

  一到学校,孩子们就忘记了敬一丹是中央台的主持人,大家围拢上去,就像敬阿姨是他们新来的老师。这让敬一丹亲切而感动。一走上讲台,她立即进入角色,纠正孩子的每一个错误发音,表扬和鼓励孩子们每一个细小的进步。下课铃声一响,她就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像个大姐姐一样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做游戏。到了晚上,她又像慈母一样的给孩子们盖好被子。

  3天代课,敬一丹爱上了这些孩子,爱上了这所学校。而孩子们也喜欢上了敬一丹老师。因为她不仅漂亮有耐心,而且她会给孩子们讲述许多他们闻所未闻的新鲜故事,开阔他们的眼界,使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敬一丹完全融入在了大山中融入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敬一丹为那里孩子的懂事而欣慰,又感到心疼。他们统一睡在一个大通铺上,每个人有一个小木柜,当敬一丹打开每一个孩子柜子的时候,她惊呆了,每个柜子里都只放着一袋米,一罐咸菜。因为现在是夏天,孩子们还无法带新鲜的蔬菜,这让敬一丹很心疼。每到中午,孩子们还要从自己的柜子里取米,淘米,放到他们的小饭盒里,然后填上适量的水,统一交给工友来蒸饭。 敬一丹问一个不到六岁的小孩子:“你知道加多少水么,谁教给你的?”孩子天真的说:“俺从家里就知道。”这里的孩子虽然比不上城里孩子的条件好,但他们的乖巧懂事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却让人感动。

  这次之行让敬一丹感到,这里的教学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孩子们有机会可以了解大山外的世界。可是这个学校依然和15年前一样只有一位姓老师来教四个年级的课。电脑上厚厚的灰尘使敬一丹感到虽然教学设施改善了但是单凭目前在校的胡老师一个人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对现代化教育的需求了。胡老师说他的知识有些落后了,可是这里很缺少老师,他也只有依然留在这个学校。

  由于当地财政的压力镇里110多位民办教师在连续两年内被辞掉了93位,仅有的几位老师也很少有愿意留在喻家畈教学点的。教师是孩子的领航人,只有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才能使教育与时俱进。

  过去大别山孩子辍学率非常高。今天敬一丹感到可喜的是,随着大别山经济的改观,入学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百。喻家畈教学点的胡老师自豪的对我们说:“从大别山走出去的孩子们个个都很优秀,因为他们都有一种不怕苦的精神,有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他们是大别山的骄傲。”

  几天的体验结束了临行前,胡老师一家紧紧握住敬一丹的手,孩子们也哭着抱住她,舍不得让她走。敬一丹感动地说:“我还会回来的,看到大别山的孩子们就让我看到了大别山的希望。几年后,我还要再来看老区的变化。” 中央电视台 经济频道 大别山剧组编辑 李玲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