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非物质遗产“舞”起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01:00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本报讯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为了抢救民间文化,花费3年时间将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与编撰成书。该县文化局局长范海生近日告诉记者,这部《歙县民间艺术》最迟9月份能正式出版。

  据悉,这是黄山市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的一个部分,该市正对民间文化进行保护,使静态的非物质文化“舞”起来。

  黄山市作为徽文化的发源地,创造并传承了大量民间文化与民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民俗文化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该市被评选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省内各地首屈一指,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观念的改变,很多民间的珍贵文化遗产已逐渐被遗忘,不少民俗也在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黄山市文化局负责人金涛告诉记者,为了使非物质文化得到延续与保留,黄山市决定尽快对其抢救、挖掘与整理,并通过书籍、影像光盘、舞台表演等方式,物态化地表现出来,使游客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与感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旅游休闲内容。

  歙县曾是古徽州的千年首府,留存下来的民间文化最为丰富,抢救工作也最为迫切。2004年5月,歙县文化局正式对全县的非物质文化进行抢救性挖掘,深入数百个村落对民间非物质文化进行摸底,搜集的主要内容有民间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杂耍、民间传说等6个大目,其中,“叠罗汉”、“九龙下河滩”“目连戏”等都极富地方特色。(本报记者 吴永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