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朱玉雷:“哪里有石油哪里就 是我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01:45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新华社记者董学清 朱玉雷 胜利油田物探公司震源队队长,15年来扎根一线寻找地层深处的“黑色金子”,连续8年带队征战祖国西部边陲。完成技术创新成果20多项,成为地震钻井和机械设备管理方面
34岁的朱玉雷脸色黝黑,一双大手粗糙有力。15年来,为寻找埋藏在地层深处的“黑色金子”,他扎根一线执著奉献。伴随着祖国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他义无反顾地连续8年带队征战祖国西部边陲。 只是一名技校毕业生的他,完成技术创新成果20多项,成为地震钻井和机械设备管理方面的专家。在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后,今年5月,朱玉雷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物探是勘探尖兵,就好比医生在给地球做“CT”,而打井则是地震勘探施工中最为重要的一道工序。1991年9月,刚从技校毕业的朱玉雷来到胜利油田地球物理勘探开发公司当了一名钻工。 在这年12月的一次雪天作业中,朱玉雷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在打井时把三根钻杆全都掉到井里。他折腾了近一个小时,冻成了一个“雪人”,才把钻杆捞出来。 这次雪中作业对朱玉雷震动很大。“一名技术工人,只会操作设备是不行的。要当一个行家里手,必须肯于学习、善于学习、持续学习。”朱玉雷说。此后,朱玉雷给自己约法三章:一不打扑克,二不看电视,三是每晚拿出两三个小时学习。当时,他每月工资仅有100多元,除去吃饭,全买了书籍。后来,他又参加培训班,报名全国成人高考,并考入油田职工大学矿业机械专业深造。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朱玉雷带的钻机组钻井数就名列全队第一。后来,朱玉雷被选送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举夺得地震勘探工第一名。 “如果说第一代石油工人需要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那么我们第二代石油工人除了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外,还必须迎难而上,以创新性的思维去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 1998年3月,时任胜利物探三大队2114队副队长的朱玉雷,来到青海冷湖地区葫芦山进行二维地震勘探。冷湖是一个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因为地势险要、地形复杂,一般机械根本运不进去。朱玉雷和队员们施工时经常出现卡钻现象,一旦卡钻,价值1.2万元的钻具掉入井中就无法打捞。为解决这一难题,他跟着钻机逐口井观察,反复进行了十几次现场实验,找出发生卡钻的主要原因后,又设计出爆炸法和旋转法两种解卡新工艺,成功地解决了卡钻问题,节约生产成本20多万元。 挑战,总是不断出现。2001年3月,胜利物探公司中标新疆准噶尔盆地3个采集项目。按照合同要求推算,朱玉雷带领的打井队必须在70天内完成26000口的打井工作量。他组织成立起攻关小组,白天和小组成员一起反复做打井实验,晚上则查阅资料,分析实验效果。通过大量的现场数据分析,他们掌握了各束线的不同岩性分布情况,合理配置泥浆粘度及比重,提高了打井效率。最终,他们创出了日钻井726口、日均打井411口,单机生产75口的新记录,保障了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15年来,朱玉雷完成这样的技术革新项目20余项,许多成果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为胜利油田节约勘探成本上千万元。 作为第二代胜利石油工人,朱玉雷十几年来绝大多数时间是在野外度过的。自从到西部后,朱玉雷每年在家的时间不到2个月,2002年他一共在家待了8天。 西部地区的施工环境异常艰苦。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打井时,一场沙尘暴骤然而至,就像一堵厚重的黑墙,呼啸着横压过来。狂风将营地里的帐篷席卷而去,锅碗瓢盆踪影全无,1米多高的仪器车轮胎也被流沙埋掉了一多半。在冷湖勘探时,朱玉雷和队友们一干就是7个月。由于长久见不到绿色,很多职工就让外出买菜或送设备的同事带几棵青草回来,放进瓶子里像宝贝一样养护着。 记者问朱玉雷,这样长年在野外作业苦不苦、值不值?他笑笑说:“寻找石油的过程,就意味着奉献。可我们每付出一点艰辛,流淌一身汗水,就有可能汇聚成‘黑色的金子’。”(新华社济南7月13日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