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机制一变,“环保优先”落地生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09:33 扬子晚报

  说起沿江开发前后一些地方的领导对环保投入认识的反差,6月20日,省环保厅厅长史振华感慨地讲了个故事。

  几年前的一个“世界环境日”,史振华陪省领导出席苏南某市一污水处理厂开工典礼。现场红旗招展,热闹非凡。第二天,他悄悄回访,工地却是“铁将军”把门,施工人员、车辆全撤了。这样的“环保秀”、“假开工”,史厅长曾经遇过好几回。

  可沿江开发以来,情形完全变了。各市都在争着上污水处理厂、垃圾发电厂,3年建了99个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排到2010年,还要建77座污水处理厂。

  沿江地区这一变化靠的是机制创新。机制一变,喊了多年的“环保优先”终于“落地生根”!

  “绿色行政”机制——

  催生协调发展的政绩观

  6月22日,记者来到常熟海虞镇的江苏氟化学工业园。这个投资50亿元的化工园,和小桥流水的江南古镇比邻。在这里,闻不到“化工的味道”,大片大片的绿地、水面拥着厂区;园区外不远处,是绿色的农田。海虞过去曾因污染严重,在央视“焦点访谈”露过脸。近年来,他们投资8亿元上了7个污水厂,拔掉60多个小锅炉,污水处理率达到90%。

  走访沿江,记者随处可见这样的“绿色化工园”和“绿色城镇”。这是沿江开发中各地“绿色行政机制”催生的新景观。

  何为“绿色行政”?概言之,就是树立生态观念,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一起抓,实现可持续发展。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说,经济要发展,排污要减少;既要GDP的增长,又要COD的削减。张家港市委书记黄钦概括为“三个一”:一把手抓环保,环保部门有第一审批权,项目不符环保要求“一票否决”。

  促使沿江各市力推“绿色行政”,上有我省长江水质保护立法形成的“压力传导机制”,下有各地对干部不断加重的“绿色政绩”考核。

  2004年12月,我省颁布《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简称“长江条例”),确立行政区界水体断面水质交接责任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沿江地区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因污染累积导致下游水域功能退化的,以市县为区界,要对下游依法赔偿。各地要对长江水质“守土有责”,上游水质达不到监控标准,要对下游补偿。企业不达标排放,最高可罚款20万元(原来最高10万元),污染严重的,可封堵其排污口。

  “长江条例”是长江流域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用立法确保“环保优先”的法规,使环保工作的地位、思路发生历史性的转变。海虞镇党委书记陈惠良说:我和市长立下环保“责任状”,对镇区长江段水质负责,要是因为海虞排污造成污染,常熟就要对下游的太仓赔偿。

  为强化对沿江各地“绿色政绩”的考核,我省又出台《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工作实绩考核暂行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市县主要领导环保政绩有12项细则,环境保护是评价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因工作失责导致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或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理不力的,将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沿江各市纷纷加大“绿色政绩考核”力度:常熟对各镇百分考核中,“生态环境建设”和“群众满意度”两项,占了十几分。张家港对乡镇千分制考核中,“生态环境建设”150分,成为“压倒一切”的考核指标。推行“绿色行政”,环保局长好当了。过去,环保局受夹板气,一遇到污染项目审批,求情、批条子的就来了,违心批了项目,老百姓又埋怨。现在沿江各市,环保局手握“第一审批权”。在张家港,环保局长是该市“最牛、最爽的局长”,“十五”期间“毙”掉368个有污染项目。

  市场化机制———

  打破环保投入的瓶颈

  6月24日,张家港保税区新加坡胜科水务公司。记者看到,化工污水在SBR间歇式曝气池内翻滚,转眼到了净化池,原来酱油色一样的高浓度的化学污水,已清澈见底。现场检测,COD降到28(国家一级排放标准为100)。

  胜科水务公司是一家以处理污水为主要业务的企业。该公司将园区3000多家企业的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后,以接近地表水的水质排放,委托处理污水的工厂向该公司支付3.5元/吨的污水处理费。

  这就是市场机制的魔力:排污要付费,治污能赚钱,让市场力量驱动环保基础设施优先建设,并良好运营。

  大到垃圾发电厂、生态公园建设,小到农村畜禽粪便处理,沿江各市在市场开发上动足了脑筋。从BOT(建设-运营-移交)、BOO(建设-拥有-运营)到TOT(移交-运营-移交),政府采用各种手段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环保。

  “打开城门搞建设”。江阴、常熟分别采用BOT、BOO模式,引进中国光大集团、上海浦发集团建设投资3.88亿元和2.5亿元的垃圾发电厂,其中江阴垃圾发电厂日处理生活垃圾800吨,规模为全国县级市之最。通过项目融资、出售、合同管理、承包服务,江阴3年内建起了24家乡镇污水处理厂,规模也为全国县级市之最。

  与此同时,我省建立污染处理补偿机制,把环保产业变成赚钱的产业。史振华说,处理1吨生活污水成本约需0.8元,我省自来水收费中,有1元多是污水处理费,污水厂处理1吨污水净赚0.2元。垃圾发电中,厂家每处理1吨垃圾,政府补贴90元。

  绿地建设、矿山整治也有“投入产出机制”,谁复垦、谁收益。江阴通过“管护权”、“承包权”转让,吸引江苏阳光等民企建起5大生态公园,企业通过苗木移栽、经营服务设施赚钱。即便像农村畜禽粪便处理,也有市场开发路径。常熟规定,畜禽粪便由企业统一收购。企业将粪便处理成有机肥,1吨政府补助80元,还有税费减免。结果,全市7家有机肥厂把农村畜禽粪便全部“吃掉”。

  市场化开发,破除了长期以来环保投入严重短缺的瓶颈。近几年,张家港生态环境建设投入155亿元,常熟80亿元,江阴92亿元,其中市场融资占了相当比例。张家港暨阳湖生态公园建设中,政府投入仅3000万元,却撬动15亿元民间资金。江阴在污水厂建设中,政府投入8000万元,却引来4.34亿元社会资本。

  公众参与机制———

  张开社会环保监督的“天网”

  6月22日,常熟环境监控指挥中心。90只“电子眼”锁住常熟主要的工业排污口。通过显示屏,工作人员轻推遥感器,就将30公里外一电厂拉近,扫视厂区每一个废弃物堆场。这套环境检测远程系统,监控全市30个重点排污企业、60个主要排污企业,自动采集、传输、加工信息,每2小时取样一次,形成报表。如遇超标排放,系统自动报警,通过电流传感器控制泵,把企业排污口关掉。

  沿江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电子眼”。比“电子眼”更多更亮的,是社会公众一双双雪亮的眼睛。

  为吸引市民参与环保,常熟市制定信息公开制度,在主要道路和居民小区,安装室外环保显示屏,公布项目审批和环保违规事件。重点项目上网公示,环境敏感项目要周围居民签字同意,并组织听证。去年5月,横山路上要建三角洲饭店,附近居民参加项目听证,结果这个项目因油烟污染被“否决”。

  江阴每年对200家重点监控企业“环评”后,分成绿、蓝、黄、红、黑“五色”,向社会公布。污染严重的黑色企业如果不治理,就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人民银行江阴支行专门规定,对红色企业按环保要求整改,否则压缩信贷;对黑色企业禁止新增信贷,逐步回收贷款。今年初以来,江阴各银行已经强制性收回13家黑色、红色企业的贷款。

  在张家港,每年市民举报1000多个环保违规事件。在常熟,全市有3支千余人的环保志愿者队伍,义务宣传环保,走访水源地、重点排污企业,参与村庄整治,捡拾垃圾、清理漂浮物。

  有了全民参与环保的机制,沿江地区打开了一张环保社会监督的“天网”。

  缪小星 许建军 钱丽萍郑 焱 孙 巡 顾巍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