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制度防止“共有地悲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09:34 扬子晚报

  从昔日环保局长的愤怒,到如今绿色行政在沿江的风靡;从过去把污水处理厂当摆设,到现在沿江环保产业的不断壮大,是什么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是什么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无疑,制度是背后的魔杖。正如李源潮书记视察张家港时所指出的,防治污染最重要的是制度创新。

  制度之于环保的作用,相对其他领域,有着特别的意义。有需要就会有供给,这个
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在环境保护领域却不适用了。这是因为经济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环境保护领域出现市场失灵。这就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纠正市场失灵。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一书里有一个故事:设想在一个中世纪的小镇上,该镇的人以养羊为生。羊在镇周围的草地上吃草,这块地被称为镇共有地。随着镇上的人口增加,羊的数量也在增加,草地开始失去自我养护的能力,最后变得寸草不生,许多家庭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这就是经济学上著名的“共有地悲剧”:当一个人用共有资源的时候,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环保问题就是由负外部性而产生的。

  要使人们在作出行为决策时,能够考虑到对生态的影响,关键就是把经济外部性内在化。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让企业和消费者对环境的使用付出成本,不能“不用白不用”。让污染企业交纳排污费,给循环经济企业各种优惠政策,排污权转让,等等,都是按照“内在化原理”设计的制度。沿江生态建设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重要一条就是找到了排污要付费、治污能赚钱这样一种机制。除了市场运作机制,环保制度体系还包括科学决策机制、科技支撑机制、干部考核机制、综合监督机制等等。沿江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发展,是跟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密不可分的。假如把环保比作一个“地球”,那么制度就是撬起“地球”的那个支点。在沿江,无论是污水处理、矿山整治、循环经济,还是公路绿化、江滩湿地、城市公园、生态农庄建设、农村的垃圾收集处理、畜禽粪的资源化等等,我们都能从中看到制度的威力。正是体制机制创新,为沿江环保构筑起一个制度保障网。

  环保优先要落到实处,关键靠体制机制创新。这是沿江环保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沿江采访,各地对“环境容量”的意识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环境容量就是一个地方的“共有地”,明白了“共有地”的有限性和脆弱性,大家都在制度的引导下,从埋头放羊吃草,到边放羊边种草,那么“共有地悲剧”就不会在现实中上演。新华日报评论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