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儿子无钱救治绝症母亲 留书信将其丢弃医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10:10 大华网-汕头日报

  患病的儿子将身患绝症的老母亲送入医院3天后不辞而别,仅留下一封写给母亲的信。体重仅剩29公斤、胃癌晚期且生活不能自理的66岁老人,正独自一人在省千佛山医院的病床上忍受着病痛的煎熬。

  儿子将身患绝症的老母亲送入省千佛山医院后不辞而别,这位胃癌晚期且生活不能自理的66岁老人,独自一人在病床上忍受着病痛的煎熬。11日,记者在省千佛山医院肿瘤免
疫科病房内见到了病床上骨瘦如柴的老人,老人的头发已经全白,被单遮盖下的身子就像一副骨架,手臂摸上去只有骨头和外面的一层皮。老人始终不肯开口说话,但神志十分清醒。她用手势示意,为了治病家里已经花了15万元,但医护人员和记者问她家人情况的时候,她都始终沉默不语。

  记者随后从医院医务部了解到,6日下午两点多,老人的儿子来到医务部,他从报纸上看到省千佛山医院挂牌慈善医院的消息后,希望医院能够给予病重的母亲帮助。但老人的病不在医院提供免费帮助的两类手术之内,后来老人的儿子提出先住院进行治疗,由工作人员陪伴老人及家属到门诊挂了号,并住进了病房。此后,老人的儿子先后向医院交纳了1100元钱。

  据这位老人的主治医生、肿瘤免疫科的梁婧介绍,经过专家会诊发现,老人胃癌细胞已经广泛转移,患者体重仅29公斤,严重营养不良。在得到家属的同意后,医生开始为老人进行对症维持治疗。9日上午,值班的医护人员发现病人的丈夫和儿子突然不辞而别,查询病人入院时登记的信息,却发现所登记的地址找不到曹正 老人儿子登记的名字 这个人,联系手机也处于关机状态。后来医院在病人处发现了其儿子的留书。信中关于自己的不辞而别这样写道:“母亲,儿子我身体也不好,有肝病,已纤维化,离肝硬化不远了。这3年加上给你治病花光了我所有的积蓄,能借到钱的地方都借了……在家看着你病死,真的会很痛苦!”

  尽管老人治疗费用没有着落,但省千佛山医院为老人开通了“绿色通道”,仍然按原方案为老人进行维持治疗,肿瘤免疫科的护理人员担负起了照顾其饮食、清洁大小便的工作,医院的营养食堂为老人专门配了饭。

  梁婧医生告诉记者,看得出老人其实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好几次她去查房的时候都看到老人在悄悄地掉眼泪。但是老人面对多方的问,都始终不肯透露儿子的真实情况和家庭地址,只是在配合治疗的时候才肯开口说话。

  梁婧说,老人大概也就能坚持一个月的时间,希望她的家人能够回心转意,来陪自己的亲人走完人生最后的路。(据《齐鲁晚报》)

  儿子留给母亲的信

  母亲:

  你的一生平凡而又了不起。1958年18岁的你嫁了人,不幸的是我爷爷奶奶不堪生活困苦相继病故和自尽。都是你借钱料理了二位老人的后事,可两位老人确 却 留下了几个月大的四姑、几岁大的三叔和十来岁的三姑,由于我父亲过度的老实,家里大小事都漠不关心,你自己未生育就做起了奶妈嫂娘,冬天你砸开池堂 塘 厚厚的冻冰给三叔四姑洗尿布和衣服。那时国家一穷二白,家里穷得别说米面、就连野菜树皮都难找到,饿死人是常有的事。后来加上我们兄妹五人相继出生共8个孩子,而一年四季你常常为我们缝补衣服做鞋到深夜甚至到天明,然而你的双手每年冬天都冻得干列 裂 ,血肉溃烂白骨外露。当你无法承受贫苦、精神、心理、身体、生活的压力痛苦时,你也不愿更无处诉说。自己只好偷偷找无人的地方痛哭一场向老天诉自己命苦。母亲,是你的勤劳辛苦和善良甚至要饭,没有让一个饿死没有让一人冻伤,任劳任怨20年熬了过来。后又为三叔两个姑姑和四个妹妹操劳盖房结婚成家。可你现如今病成这样还不愿向他们要一分钱给自己治病,事实上他们也不富裕。

  母亲,儿子我身体也不好,有肝病已纤维化,离肝硬化不远了,治疗几年花了不少钱。这3年加上给你治病花光了我所有的积蓄,能借到钱的地方都借了,你知道我快40岁了到现在都结不了婚。我父亲也为你欠了不少外债。

  母亲,虽说你以种田为职业,可你的大半生也象 像 国家干部、军人、工人、教师等职业一样,都是国家公民,只是职业工作岗位不同而已。作为一个劳动者,首先是为自己和家庭生存生活而劳动工作,其次才能说是为国家作贡献纳税纳粮,是的,你也劳动辛苦了大半生,到如今为什么得不到一点的回报呢?

  母亲,儿子没能力去贪污、做生意发财、去偷去抢,我真的无法弄钱给你治病了,那 哪 怕是人道一点的治疗费。在家看着你病死,真的会很痛苦!

  母亲别怪儿子不孝!走好!祝你来生健康!好运!

  谴责他,还是同情他?

  《重病老母被儿遗弃医院》一事,引发各界热议。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的相关专家。在坦言“不赞成”其弃母行为的同时,一位社会学专家同时也直言:“有些不忍心谴责她儿子……”

  这不是负责任的做法“作为一个孩子,他这一行为不对。”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学专家翟静教授谈及此事,毫不含糊地说。“人越到终老阶段,越需要临终关怀。作为孩子,此时一走,不是负责任的做法。”

  虽然一再强调不赞成他的做法,翟教授还是从其信中发现了他的一些无奈。“他给母亲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自己都40岁了还没有结婚……应该说,开始他还是很孝的。当然,再没有钱也不能遗弃母亲,所有善良的人都不能接受这一行为。这一行为注定要接受良心、道德的谴责。”“如果他母亲就这样走了,他这一走,心里注定要留下很多阴影。”翟教授希望他能够更多地尝试与人沟通、学会倾诉,然后回到母亲身边为她“送终”。翟教授同时也提到,我们需要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医院,根据病人的实际经济情况,提供符合实际的治疗服务。这也是社会的责任。

  应该不会构成遗弃罪“这是不是构成遗弃罪呢?”12日,不少读者在讨论此事时都提到了这一点。“我仔细想了很久,最终认为这不足以构成遗弃罪。”山东国谊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张彦博介绍,从法律的角度认定构成遗弃罪,主要参考两方面因素:一,有实际的扶养能力,但故意不履行扶养义务;二,情节恶劣,导致老人重伤或死亡。“而根据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她儿子显然不是具有扶养能力而逃避扶养义务,而是实在不具备扶养能力之后的选择,里面无奈的成分更多一些。”张律师说,因而,从法律的角度讲该老人的孩子并未构成犯罪,尽管遗弃行为十分明确。从道德的层面上讲,她的儿子势必要接受道义的谴责———而此事,很难单纯地以道德来衡量。“不忍心谴责她的儿子!”12日下午,记者还曾与省城高校一社会学专家谈及此事。这位已年届七旬的老教授一早便已经看过了这一报道,并与老伴进行了交流。谈及对此事的看法,他直言不讳地说:“我实在不忍心谴责她的儿子!”“这件事沉重得让我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是斥责她的儿子,还是抱怨医疗保障的欠缺?”虽然不赞成这位孩子的作为,他还是给予了足够的同情。“他儿子提到了一点,她母亲是一个公民。是的,公民应该有公民的尊严。但是,没有了钱,人是真的很没有尊严的,是真的要受人歧视的!”这位老教授情绪有些激动地对记者说,这远不是一个人的悲哀、一个家庭的悲哀,而是目前社会医疗保障等相关问题的一次痛苦的折射。(据《生活日报》)更应反思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个做儿子的确实有实际困难和苦衷,为治疗母亲的恶疾到倾家荡产的程度,叫他还能拿出什么来给母亲治病呢?设身处地地的为这个做儿子的想想,也就不会这样谴责他了。如果他是百万富翁,相信他不会这样的。反而是他选择这样“绝情”的行为倒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我们这个社会应该建立一种大病、重病援助机制,这样比谴责一个小小的个体更有些用处。

  当GDP长板遭遇民生短板

  目前,国家仍缺乏兜底儿的东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至今还未建立起来。”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吴忠民曾测算过,中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一,“我们比欧美发达国家低也就罢了,但比非洲那些贫穷国家还低,就说不过去了……改革的大方向须要坚持,但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须正视。”

  吴教授这个测算无疑是对今年我国GDP跃居世界第四名的一种尴尬但又非常妥贴的“民生注释”。在我看来,在这个浓蘸着真情和悲情的“倒数第一”面前,所有的诸如“中国经济发展很靓丽(官方语)”、“20年左右超英赶美(多名专家语)”的乐观神态,都该瞬间羞得抬不起来头才是。

  尽管对于中国目前是否真正出现两极分化,学界依然还争论得面红耳赤,但事实却是,国民收入差距几近突限。据媒体最新民调显示,85.3%的公众感觉自己的基本生活负担比10年前加重了。日前,中央党校2006年一项课题研究成果显示,目前中国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的基尼系数为0.46,收入分配相当不均。

  我此时已无纠缠于中国是否两极分化的兴趣。因为,在我们肉眼能视的范围内,很容易找到鲜活的实证。上学贵,卖了黄牛卖口粮,一个农民需挥汗35年才能供一个大学生;看病难,“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公共医疗沦为“赚钱机”;购房难,楼宇之高,房价之飙,已难容一颗能有檐避雨的草根民心;保障难,百姓钱袋本就干瘪,因没有社会保障,便寻求“自保”,勒紧裤带、不得花钱,这便是居民储蓄量疯涨的“心酸旁证”!

  经济学领域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指的是一只木桶能盛几多水,取决于木桶中那块最短的木板的长度,而非最长的那块。当下中国,GDP和税收,以及那些垄断行业所把持的水、电、汽、油的价格,这么些年来都在持续增长。其实,它们就如同最长的那块木板,永远也不会力促中国这只“木桶”装下更丰富的社会和谐与安康的内涵。收入分配落差,民生投入缺乏,社会保障贫血等等,这些才是中国这只“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它亟待我们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四川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