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培养会思考会提问的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12:26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李征 张骞 杨玉红 钱钰 实习生 韩美华 小记者 丁梦婕

  从本月12日到18日,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上海召开,来自国外14所名校和国内123所高校的大学校长共聚一堂,畅谈“大学创新与服务”。大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大学的创新指引着中学改革的方向,大学校长们的思索、话语和动作将影响中国教育发展的走向,为此,几天来记者请教了多位名校校长,并将他们的思维火花搜集整理如下。

  关键词:自主招生录取未达线考生事出有因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今年,复旦、交大两所高校首次尝试自主招生,学生的高考成绩公布后,有三位学生未达到一本分数线,但仍然拿到了交大的录取通知书。不少考生可能会有疑问:连一本分数线都未达到,他们怎么能通过自主招生的考核?学生的自主招生资质也受到怀疑?

  这是因为,学校在考后特地专门成立了一个专家组,不仅重新与三位考生面谈,同时仔细审核之前学生呈递的所有材料,层层把关,专人复核,决不允许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发生任何丑闻。最后,学校也了解到真相,考生未达一本线,也是事出有因,有考前突然生病的,也有考前突遭家庭变故的,这些因素影响到考生水平的发挥。如果还是“一考定终生”,就很可能埋没了这些人才。

  自主招生才刚刚开始,我们是在探讨一种更加科学的选拔人才方法,我们也在摸着石头过河,对于这种大胆的创新,希望学生能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另外,这种形式还在试验当中,或许还需要3至5年的时间,才可能初显成效,或许能总结出一个结论性的规律、心得和做法。

  自主招生旨在推广通识教育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推行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形成趋势,这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普遍要求。通识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每个大学都自己的教育思想与特色一样,每个大学的通识教育也有自己特殊性,体现自己的社会认识、教育理念和培养定位。所有大学不同的通识教育实践,将是社会的教育资源和力量。所以,每个大学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看起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推进,从知识到课程,从教师到学生,从培养目标到管理制度,都可能要走“拓宽”之路,打破现有的体制局限。在复旦学院中有四个书院,这是一种住宿单位,所有新生不分专业接受全校性的学业指导和生活安排等,学生的交流机会增加了,视野拓宽了,对专业的认识更加理性了,自我认识也加深了。今年,新生转专业的需求已经少于学校提供的机会,尽管这个机会是很充分的。

  推进通识教育不仅在于教学培养,还要按照这个理念来选拔学生。招生选拔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在招生选拔中推进通识教育思想,对社会上消除狭隘的专业思想和成长目标,转变应试教育模式,具有特殊的意义。今年,复旦大学实行自主选拔招生试点,我们推出了区别高考科目的综合考试与标准,引导中学生注重全面素质培养。我们在面试中提出考察学生社会价值观、学术素养与潜能、组织能力等基本原则,十分注重高中生的知识面、思想活力和表达能力,这些要求,就是出于我们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虽然这次选拔的规模不大,但许多学生和中学都意识到了一种全面评价教育与自己的需要,但愿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使通识教育的思想可以在全社会发挥影响,让更多的青少年更全面地懂得学习的意义,懂得接受教育与人生发展的关系,让更多的中学能够更加重视教育的本质与学校的使命。

  关键词:自主招生高校录取方式必须多样化

  外交学院校长吴建民:我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全国一个考题来选拔考生是有问题的,很多能人都因此被刷掉了。诚然,在当前的中国,统一高考能保持公平性和平等性。但是人才的衡量标准是多方面的,选拔方式也应该多样化。比如,有些学生数学不好,但是他的文章写得很好,如果他去参加高考,肯定会因为数学成绩拖后腿,而考不进大学,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说他不是人才,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改革,高校提供的选拔录取方式必须多样化、不拘一格,如此才能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都容纳进来。

  欣赏上海高校试点工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张锦高校长:很欣赏这个做法。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是,高等教育还是应该重视创新型人才、拔尖型人才、领军型人才的培养。对于有影响力有特色的大学而言,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就很难办出自己的特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种渠道,分数不能完全衡量每位学生的潜力、兴趣爱好、优势等。自主招生选择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学生,让好的导师指导学生,自主招生让特长生充分展示自我,不埋没人才。

  全面推广须要保障机制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刘志刚:我们在之前也招过几个学生,但总体感觉学生还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奇才很少。现在自主招生也成为高校选拔人才的一个新趋势,但推广起来还是有难度。首先,自主的权利到底有多大?如何避免这个过程中出现的腐败问题?自主招生的保障条件一定要具备,真正实施起来,没有这么简单。各地的情况不同,至少在我们学校推广起来不容易。

  招生改革势在必行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周本宽:尽管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不能完全说是应试教育,但是升学率、分数在现在的体制下依然是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最看重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不管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子,最后还是以高考成绩来衡量。中小学为了学生考大学,只能放弃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选拔制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仅靠现在的笔试,一考定终身,不利于真正选拔出有创新意识或者说有培养前途的人。

  我对今年复旦和上海交大进行的自主招生选拔录取改革很赞赏。其新增的面试环节,能使大学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书面考试形式解决前途,这种改革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导向。

  关键词:教师学历提高

  中学师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上海的中学近年来招聘师资要求越来越高,非硕士、博士不取。这是因为国内不同地方教育资源差别很大。在上海、北京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然而在西部,中学能够聘用到一个大专生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不是西部教育的问题,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地区分类指导。

  我认为在大城市出现这种状况,很积极。中学拥有越来越高素质的老师对基础教育来说绝对是好事情。但是不能一味追求学历,关键是要招聘合格的教师。

  文革后,中国出现了一批很优秀的教师,他们工作至今,成为行业中的骨干。但是这批教师马上就要退休,造成“断层”现象,这是我们目前为止最为担心的。

  针对这个情况,华师大计划申请示范类专业的自主招生,从亲和力、反应力等其他方面考察学生是否适合师范专业,而不是通过高考。这样会招收更多对师范热爱,并且在综合素质上符合这个行业要求的学生。希望在5-10年以后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

  关键词:内地优秀生“外流”

  香港高校不会将内地名校扫成“二流”

  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港大今年将有10%的招生名额留给大陆,也就是250到300人之间。香港全部八所高校每年在内地招生数量也就一千多名,因此,均不会造成内地优秀生的大量流失。何况,每所学校招生的准则和类型不同,所谓一流、二流的学校和学生也很难定义。

  相反,我们还很鼓励本校学生和一些国际名校进行交流,做“交换生”,我觉得大学的国际化是好事情,港大的学生来自50多个国家,所有学生中40%来自外地。他们在国际化的教学模式中学到的是“国际经验”。

  港大不少学生通常第一年被“托管”于清华、北大等高校,第二年来到港大学习,第三年出国交换,这样他们的眼光和视野在很大程度上被开拓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对于国家也是好事。港大每年有700个交换名额,也就是有700名港大学生去其他高校求学,700名其他高校学生来港大学习,为期一年。交换生通常是产生在大三,也就是港大学生的最后一个学年。交换生的经费则来自三方面,也就是学生本人、学校,以及社会赞助。正因为有这样的深造环境,令我们吃惊的是,大陆近年来每年都有1.3万名学生报名。

  关键词:综合素质

  严峻挑战要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我认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教育面临着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第一,人文精神缺失。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倾向,很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发育和生长。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这种社会弊病很容易发生。另一方面,我国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的功利思想根深蒂固,近代“唯科学主义”也很有市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经广为接受。加之社会市场转型所带来的功利价值追求,使得人文精神被严重漠视。

  大学是社会的良心,人文精神缺失固然有其社会原因,但是坦率地说,教育是有责任的,特别是大学教育,负有一定的责任。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培养目标长期局限于专业技术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

  第二,创新动力不足。为什么几十年来大师稀少?这是社会对教育的质询。有人认为,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成为了训练有素的“考试机器”,泯灭了探索的兴趣。有人认为,对独生子女的过度保护、过高的家庭功利期待,使学生缺乏勇于探索的精神,缺乏创新的追求。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大学教育更有责任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创造的欲望,为他们提供创新的燃料,培养创新性人才。

  有许多事例可以证明,真正具有创造力的大师级人物,大多具有多个领域的深厚修养和造诣。许多时候,不同领域之间的跨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提琴家,这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佳话。”

  类似的例证在中国和海外华人群体中也不乏其人。复旦的老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古典诗词和书法造诣独树一帜,多方推崇。李政道先生、杨振宁先生都有着很好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他们在很多大学讲授的是科学与艺术方面的课程。胡适先生的学生中有两个是物理学家,一个是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饶毓泰,一个是曾与李政道、杨振宁合作证验“对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吴健雄。饶毓泰教授后来培养出了吴大猷,后者又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胡适先生自陈“这一件事,我认为生平最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

  第三,素质结构失调。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提前实现了大众化。大学生多了绝对是一件好事,从大学生占人口比来看,我们国家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但是,这几年就业形势却不太乐观。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们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不适应。大学是要培养专业人才的,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使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学习的能力、健全的心智去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通识教育应当大力提倡。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通识教育所排斥的,只是当前被高度片面化和极端化的专业教育,它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不仅能够给学生以严谨的专业知识和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还能让学生分享深入人类某一精神活动和智力领域的经验,帮助学生养成不懈探索的学术精神,锻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世界,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选择。通识教育为实现共同要求与个人选择的和谐提供了途径,它既表达了对人才的共同要求,又给个人留下了选择的空间。让学生学会选择,这本身就是通识教育的一个目标。我们需要在引导上下功夫,而不必在限制上锱铢必究。因此,通识教育要求我们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一切从学生出发,尽最大的可能,为学生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而这本身亦即对学生的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

  大学生普遍不会思考和提问

  华东师范大学俞立中校长:学生不会思考,不会提问。

  现在,学校经常办一些学术讲座,邀请最有名的教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提问时间到了,没有学生敢问,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开始离开会场了。一开始,我以为学生是因为害羞而不提问,经过调查发现,不提问是因为学生没有思考,学生不会提问。当专家教授在演讲时,中国的学生习惯“听”,全部接纳专家教授的发言内容,很少有学生做到“边听边思考”、“边听边质疑”的学习方法,这也说明中国的大学生缺乏思考,需要加强。

  中国教育的问题往往不是出在大学,而在于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华师大有很多教授活跃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执教综合课程,希望从这个层面上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观念,而且颇有成效。我们希望学生从小就学会思考,质疑。“自主招生”目前阶段可能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两点,一是制度,二是责任心。不过我还是报有乐观态度,任何想自主招生的学校都不会在试点阶段搞出丑闻。

  提高素质应从中小学抓起

  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我认为中学应该要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很多方面,我指其中两点,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包括有人文精神,具体由理念、价值观、追求和兴趣等,这些是人最终能成才的基础。打个比方说,文化素质就是青藏高原,而专业素质就是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如果不是在青藏高原上,怎么能成为世界最高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