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东方时空:两岸四地千里走青藏专题 > 正文

《东方时空》千里走青藏:走向拉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4日20:36 央视《东方时空》
《东方时空》千里走青藏:走向拉萨

藏民的家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东方时空》千里走青藏:走向拉萨

张羽挑选的宝贝


《东方时空》千里走青藏:走向拉萨

拉萨河大桥


《东方时空》千里走青藏:走向拉萨

纳木措旁的牦牛


   【点击观看本新闻视频

  央视《东方时空》7月14日播出“走向拉萨”节目,以下为节目实录:

  观众朋友,下面请您继续跟随我们千里走青藏。今天是千里青藏行的最后一天。

  昨天我们告别了中国的母亲河长江的源头沱沱河,今天将翻越青藏公路的最高点唐古拉山口。在这里我们将兵分两路,嘉潞和展鹏将在这里为您介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车站和铁路,铁路最高点海拔是5072米。去见证这样的工程奇观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而我和秀芳将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到广袤的羌唐草原,那曲和当熊,我们将探访一家牧区人家,同时去拜谒西藏人民心中的圣湖那木错湖。应该说唐古拉山是一个天然的分界线,翻过唐古拉山口就已经从青海进入了藏区,这个最终我们今天三组人马将在日光城拉萨会聚,让我们挺进藏区,挺进拉萨。

  这天清晨刘鹏虽然经过一夜的煎熬,仍然没有完全退烧,但他依然表示要随队前行拍摄,刘鹏恳请地说半截退下来就是逃兵,对于工作来说是遗憾,而对于个人的经历来讲也是不光彩的,为了不发生意外,大家善意地劝阻他不让他继续工作,但是满足了他的愿望,翻过唐古拉山,直奔那曲。

  张羽:真没用,快到唐古拉,这海拔一高就不行了。由于我昨晚几乎没睡,不得不在前往唐古拉山的途中吸氧,以确保拍摄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行走了一个多小时,便远远地看见了唐古拉山,山顶的积雪似乎田边下垂的云,而低垂的白云又好象唐古拉山的帽子,正如当地的民谣所形容得那样,到了唐古拉,伸手把天抓。

  张羽: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

  卢秀芳:此时此刻对于我们来讲,绝对是一个人生值得纪念的。

  张羽:人生新高度。没错,这也是咱们此行的最高点了,脑子有点不行了,青藏公路的最高点。

  卢秀芳:这个地方真的是很高。

  张羽:有点缺氧的感觉。但是我到这儿,你是什么感觉,我是有点兴奋。一下来之后,你看远处的雪山,远处的白云,冰河。

  卢秀芳:看到那个地方就像一个熊头,我觉得在人生的新高度还有在这个环境当中,人都会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感觉。

  张羽:没错,看到这样神山圣湖,包括这种狂野的荒原,还有这种野生动物,不然不对自然产生一种敬畏,你不要去破坏它,你看我们开车的藏族师傅,平时不多说话,但是你会发现,他在一些我们停的点看到一些塑料瓶子,他就拿起来放在车上,是朴素的对自然的一种敬畏。

  卢秀芳:在这里,我们虽然常被告诫走路不要太快,不要用大声讲话,不过我想喊一声可以吗?

  张羽:喊啊。

  卢秀芳:我们来试试看好不好?对着山。

  此刻我早已忘了昨晚的煎熬,站在青藏铁路的最高点,壮志凌云的感觉伴随着无限感慨油然而生,唐古拉山,蒙古的意思是鹰飞不去的地方,它是藏民心中敬仰的圣洁的神山。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来到唐古拉山时被漫山的大雪挡住去路,无奈之时经随行的僧人指教,公主将其乘坐金轿上的莲花座留下镇风驱雪,这才得以安然过山,如今唐古拉山不仅是青藏公路的最高点,也是世界公路的海拔最高点。

  张羽:秀芳,你看现在咱们站的实际是清脏线的最高点,在这儿可以看到很多纪念碑,这边这个大的纪念碑是几年前修通西宁到拉萨的那个光缆通信的纪念碑。

  卢秀芳:对,那这里其实比铁路最高点还有高一点,事实上在铁路那一边还有我们一个摄制组。

  张羽:正在拍铁路的最高点。那个铁路实际也是世界铁路的最高点。

  陈展鹏:我们现在站的位置就是我们这个旅程最担心,但是要挑战的一个全世界最高的一个火车战,它的名字就是唐古拉山,我们到了。

  夏嘉潞:不过展鹏,千万不要太激动,因为这里真的很高,所以如果太激动的话一下子气就喘不上来,这边的海拔高达到5068米,你知不知道唐古拉山的意思到底是什么?

  陈展鹏:我当然知道了,藏语的意思就是唐古拉山的意思,就是连雄鹰也飞不过的地方。

  夏嘉潞:对啊,雄鹰也飞不过的地方,不过我们火车却会开到这里,所以我们看到唐古拉山火车站现在还没有完全施工完成,但是我们看到它的形状就是一个雄鹰展翅的样子。

  唐古拉山车站综合楼造型独特,像一顶放在地面上的王冠,嘉潞和展鹏在观景台上就能看到唐古拉山的主峰,海拔6621米的格拉丹东雪山。唐古拉车站地处多年冻土区,车站设计为三股道,属于客货两用的综合火车。虽然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车站,但是这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我们很难感觉到自己就站在高山之巅,这里不仅是海拔最高,而且是无人职守。

  夏嘉潞:这个无人车站,电怎么来的呢,就是靠这个我们现在看到的

太阳能,在这里有没有看到?

  陈展鹏:很大啊。

  夏嘉潞:就是靠太阳能供车无人车站电的供应。

  陈展鹏:对呀,因为在高原。

  夏嘉潞:这样比较环保。

  陈展鹏:还有看见太阳的时间比较多。

  夏嘉潞:前面这个塔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

  陈展鹏:这个塔,这个是信号塔很重要的。

  夏嘉潞:很重要

  陈展鹏:在青藏铁路里面,每隔六公里就有那么大的一个塔。

  夏嘉潞:做什么用。

  陈展鹏:它不但是传播声音,还可以传达画面,我们在西宁控制室里面,就是用人造卫星来控制的。他看见这个铁路到哪一端,情况是怎么样,安全吗?还有有什么问题发生,就是靠这个塔,很重要的。

  夏嘉潞:很重要。

  与青藏铁路其它站一样,这里利用太阳能来发电,既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环境。

  陈展鹏:我知道这里是无人区嘛,但是不代表这里没有动物吧?

  夏嘉潞:应该有蛮多动物的,因为前面有一大片草原。

  陈展鹏:对啊,如果走来一个迷路的那么大一个野牦牛冲进来怎么办?

  夏嘉潞:野牦牛很厉害,连卡车都可以撞翻,如果一撞把这个撞开怎么办呢?

  陈展鹏:你很像野牦牛。

  夏嘉潞:什么叫我很像野牦牛,我们进去看看吧。

  陈展鹏:好吧。

  夏嘉潞:这里原来是一个机房,好多机器。

  陈展鹏:很多机器在这里。

  夏嘉潞:如果真的有一天被什么外力冲进来,不晓得该什么办法才好?我们要问一下何先生,如果外力冲进来怎么办呢?

  何兵 中国铁建电气化局总工程师:这是我们的一个控制机房,门一旦被撞开的话,门口的这个报警系统就会自动启动。

  夏嘉潞:多长时间就会启动。

  何兵:三四秒以内可以启动。在对面有一个摄像头,它能及时向监控信号传到西宁网管,通过西宁网管对现场采取措施。

  夏嘉潞:什么措施。

  何兵:派最近的巡视人员过来处理,防止偷盗发生。

  青藏铁路最高点就在距离唐古拉车站不足一公里处,5072米这个数字让秘鲁曾经保持了4817米的记录成为了历史。

  陈展鹏:璐璐,你有没有发现最高点在青藏铁路的最高点是5072米。

  夏嘉璐:

  对,在这边。

  陈展鹏:在公路呢?公路是?

  夏嘉璐:好像更高,5200米。

  陈展鹏:但是为什么有不同呢?

  夏嘉璐:不晓得,我们要请林总来告诉大家了。

  陈展鹏:好啊。

  林兰生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总经理助理高级工程师:铁路的最大坡限就是每公里只能上升20米,这样就意味着我必须增加将近8公里的长度才能够坡越到公路过岭的垭口,我们最终选定了这个垭口,除了海拔标高比较低之外,再一个我们看到我们周围地势是比较平坦,第二这地方的地质条件更为优越,除了高原多年冻土之外,其余的没有更多的工程地质病害。基于这两方面原因,我们最终选定了这个铁路垭口作为我们铁路的越岭方案。

  解说: 这里空气稀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科学家曾经在唐古拉山做过一个实验,人在这里坐着和在上海背一百斤重的东西走路,所消耗的体力是一样的。嘉潞和展鹏也想看看自己的身体状态现在是什么样的?

  夏嘉璐:我现在在唐古拉山火车站海拔5068米,想要来测测看,目前身体反应在这边状况怎么样。要测的包含了血压、心跳还有血氧含量。63了,62。

  呼延勤洲 随队医生。高压是116,低压是74,脉搏现在是99,血氧饱和度现在是61,比咱们在格尔木要低得多得多,格尔木你的血氧饱和度是94。

  夏嘉璐:格尔木是94,不过我现在没有太难受的感觉,虽然这个看起来很低,不过可以了解到这边真的很高,氧气量真的很不足,所以在这边工作实在是太辛苦的太辛苦了。

  嘉璐的指标看起来不太乐观,展鹏也感觉有些吃不消了,在嘉潞测量的时候,他赶紧吸了些氧气。

  呼延勤洲 随队医生:展鹏的高压130,低压81,心率是92,血氧饱和度是71。

  陈展鹏:又低了一点,又缺氧了。

  呼延勤洲:你刚刚又吸了点氧。

  陈展鹏:后面的头有一点疼,现在嘴唇有一点紫紫的。可能因为这几天在比较高的地区,走过来所以休息不是很好,但是应该没问题的,好,谢谢。

  嘉璐和展鹏在这里只待了几个小时,就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这不仅让我们想起那些铁路的建设者们,他们在这里了无人烟的荒原上顶着因严重缺氧而产生的高原反应,忍受着欲裂般的剧烈头痛,喘着粗气,在人类生存的禁区,刷新了诸多中国和世界第一,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当游客们乘坐着火车从这里经过的时候,谁会不为眼前所见而怦然心动呢。

  张羽:所以我们走这条,你会发现它是交通大动脉、能源大动脉、通信大动脉。

  卢秀芳:当然,未来也是旅游的大动脉。

  张羽:没错,我们要继续往前走。

  这些悬挂着的经帆,由于终年风吹日晒雨淋,虽然早已陈旧变色,但仍难以掩饰过往行人对神山以及对奉献出生命的建设者的灵魂的的敬仰和祈福。

  唐古拉山是长江和怒江的分水岭,也是青海和西藏两省的天然分界线,翻越唐古拉山后,伴随我们的将是广袤无垠的藏北羌唐草原,驱车前行近400公里后,那木错以它宽阔明亮、展览清澈的容颜展现在我们眼前。

  张羽:秀芳,你看远处就是念青唐古拉山,高6000多米,这是藏族心中当中的第一神山。那木错在蒙语里叫做腾格里海,就是天海的意思,这个在藏民心中是第一圣湖。为什么是圣湖呢?在藏传佛教当中有灵通转世系统,像达赖、班禅他们在转世的时候,活佛都会到这里观湖景。

  卢秀芳:就是这个湖。

  张羽:变换非常多的,而且很规律,大家通过湖景去寻找将来这个转世灵通的方向。

  卢秀芳:从此可以看到那木错在藏民心中的位置。

  那木错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而念清唐古拉山藏语的意思是大青殿光明之水。相传这原本是西藏最早的宗教——本教的神山,后为莲花生大师所降服,成为西藏最著名的神山之一,在当地牧民和狩猎者的民歌和传说里,念清唐古拉山和那木错是一对生死相依的夫妇。

  张羽:咱们这样的人到这儿之后,我那种感觉就是把趁势间的烦恼一块忘记了,我感觉内心特别澄澈。

  卢秀芳:这当然是我看到最美丽的景色,而且让我最惊讶的是,这个观光圣地,好多游客,但是你看一点点垃圾都没有,非常的干净。

  张羽:没错,尤其是羊年的时候,大批的藏民在这里转湖,进行修行和祈福,但是他们对这种深佛的敬畏不会在这扔一点垃圾的,所以你看周围非常的干净。

  卢秀芳:对,对大自然的虔诚之心。

  看着无数的马尼堆让我们体会到广大信徒对来世的美好向往,当他们返回尘世,承受生命中种种苦难时,那些马尼堆也许就是一个精神支撑是慰藉,那些烈烈经帆向上苍传送着一遍遍经文,六字真言低沉地回响在这神湖畔,可望神的永久保佑。

  这位老人从小在那木错湖边长大,从8岁时开始转湖,如今已经是77岁了,他告诉我们,现在年纪大了,每天转三圈,要走上百公里。

  同行的藏族司机告诉我们,离湖不远的山洞便是僧尼修行的地方,通过介绍我们知道,目前这个山洞修行的是一位尼姑,出于好奇,我们请藏族司机引路前去拜访一下。

  张羽:师傅,您在这儿待多少时间了。

  修行尼姑:十二年了。

  卢秀芳:您家在哪里?怎么会想到在这边来住?

  修行尼姑:我的家乡是青海玉树,我是先去朝圣了,途中在唐修行了三年,后来才来到这里。

  张羽:您到这儿的时候,这个阎东有人吗?

  修行尼姑:没有人,除了我们一起修行的三个尼姑,其他什么都没有。

  卢秀芳:信徒到这边来,每天有多少人来?

  修行尼姑:有的时候多平时很少,冬天一个人也没有。

  张羽:为什么选择在这里修行呢?住在这个岩洞里?

  修行尼姑:这是一个圣地,虽然在家乡也可以修成正果,但在圣湖边修行更加有利于修成正果。

  尼姑告诉我们,这里的房子是她们三个尼姑自己修盖的,山洞里的佛堂设施虽然简陋,但却被收拾布置的干净、整洁。

  张羽:平时的生活来源怎么来的呢?

  修行尼姑:生活的话,平时就从附近的牧民那边可以化些酥油和奶酪。

  卢秀芳:您待那么长时间,有没有身体不舒服?生病的时候怎么办?

  修行尼姑:生过病,有一次胆疼,然后从这边开过刀,还有在唐古拉的时候,这个腿冻坏,吃了很多药。

  尼姑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衣食住行全靠自己料理,修房、背水、背粮等许多繁重的劳动匀由女性柔弱的肩膀来承担。如果遇到意外和灾难,自己的亲属可以资助,但不能参与具体的解救过程,完全是靠尼姑们互相帮助。

  张羽:平时生活苦不苦,觉得寂寞不寂寞?

  修行尼姑:不寂寞,我越修炼心里越高兴,除此根本未曾伤心过,我是一个僧人,我在这里念经修行,心里没有什么痛苦,不像普通人一样。

  张羽:像冬天了,这里有没人,这里又很冷,不觉得寂寞和苦吗?

  修行尼姑:有一年下大雪的时候,就我一个人在这里,但是一点也没有感到伤心或寂寞。

  张羽:您准备在这里再待多长时间呢?

  修行尼姑:现在家里也没有可挂念的人,就想一辈子在这里住下去。

  尼姑远离尘世,在山洞里苦读经文,日出日落盛夏寒冬。或许人们会对她的生活发出种种感叹、评价,但是尼姑依然义无反顾,为了自己的信仰认真的、虔诚的修行着、生活着,这些经文祈福中描述着神圣世界的模式,便构成了她生活的灯塔。

  张羽:第一次来到圣湖的时候,什么心情?

  修行尼姑:刚到这里时目睹了圣湖,激动得眼泪都流下来了,之后就只想住在这里。

  卢秀芳:您觉得住在这里,对你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吗?

  修行尼姑:去拉萨那边人多,很杂,在这里宁静适合于修行。在拉萨身体很舒服,但修不成正果,于是心里很伤心,所以就只想住在这里,人越来越多,湖里的鱼死得也越来越多,湖水污染了不好,别再去污染圣湖了。

  尼姑的话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千百年来藏民族对于养育他们的山水,所充满着敬意。在他们看来,高原万物服赋予了人类的灵性和生命,我们有些羡慕尼姑长期在湖边修行,她们以湖为家,以湖为伴,自我磨难,跳出了由时空交织着的充满了悲欢离合的人生网络,感悟人生真谛,从中领略到的是超越与脱俗的欢愉。藏族司机告诉我们,纳木错是牧民的生命之湖,它的雨水滋润了草场,它的传说充实着牧民单调的生活,当地的牧民亲切的称纳木错为纳木错母亲湖。为了让我们感受一下在纳木错湖边牧民的生活,藏族司机热情的带我们拜访了一家牧民家庭。

  张羽:家里有几口人啊?老先生?

  牧民:十五口人。

  张羽:是平时就住在这个账篷里,还是放牧的时候大家才住到这样的账篷里啊?

  牧民:一直都住在这里,除了这里没有别的地方可以住。

  卢秀芳:您有多少头牛?多少头羊啊?平时自己管,自己看吗?

  牧民:牛有20头,羊有50头。

  张羽:价钱怎么样啊?

  牧民:有的卖得好,有的卖得不好,牦牛好一点的话,一头卖三千多元。

  卢秀芳:除了这个草原上,您去过别的地方吗?想不想出去看看,去别的地方看看?

  牧民:没有,年纪大了,就不想出去了。

  卢秀芳:知不知道青藏铁路?

  牧民:听过说,但没见过。

  张羽:见过铁路吗?火车见过吗?

  牧民:火车,没见过。

  不但这位72岁的老人没见过火车,而且他不到30岁的女儿也没见过,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雄伟的唐古拉山和纳木错圣湖,距离青藏铁路只有60公里。我们期待着将来的某一天,老人一家和这个刚刚出生六天的外孙女,能够乘坐青藏列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分别的时候,老人告诉我们,今年国家出资盖房,他们一家人将搬到新房去住。这时,我们从藏族司机那里得知,如今在铁路沿线,已经有很多牧民住进了新房,于是我和秀芳便请藏族司机带我们去拜访一下。

  张羽:你最远到过哪儿?

  妹妹:黑龙江。

  张羽:去过黑龙江,出差吗?

  妹妹:不是,念书。

  张羽:你们注意到那个新修的火车线从你们家门前通过,注意到了吗?

  妹妹:注意到了。

  卢秀芳:哥哥看过火车吗?

  妹妹:看过。

  卢秀芳:坐过吗?

  妹妹:没有。

  妹妹告诉我们,门口的车是哥哥做生意用的,他将村里的牛肉运到城里去卖,而家里的摆设则是哥哥从拉萨拉回来的。我们从中感受到了这一家人生活的富足,也许将来,我们在北京能尝到味道鲜美的牦牛肉,而这恰恰是哥哥通过青藏列车运到北京的。

  由于连日来的奔波劳累,我们终于领略到了高原反应的厉害。

  张羽:主要前两天连续两夜没有休息好,有点头疼得厉害,包括在主持和采访的过程中,脑子经常出现空白的状态。爬三楼就得躺床上歇一会儿,不知道最后呈现到节目当中,会不会有很多缺憾。出来已经十几天了,第一天挺想家的,好在马上就要到拉萨了,日光城,等着我们。

  张羽:秀芳以前来过这样的藏族牧民家吗?

  卢秀芳:当然没有,我从小在都市长大,特别是我们看到第一家,我真的心里面有一个蛮大的感触,你看,我们现在是21世纪,在这个专家克服了冻土的问题、克服了高原反应的问题,用了很大的科学的力量,建了青藏铁路,不过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另外一个角落,有一户人家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们没有看到火车。那我希望我回去在台湾我用这样一个报道方式,我觉得这不能够用狭隘的什么贫富、差距来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哲学式的问题了。

  张羽:其实在跟他们聊天的时候,你看就是第一家,在我们眼里可能看着他们的生活挺艰苦,但其实他们内心也挺充实和平和的。

  卢秀芳:对,特别是他们觉得说,只要看着好山好水,几乎是夫复何求了。

  张羽:最后走的是一个已经住进定居点,而且还做点生意的家,但是你在跟他们聊天的时候,你会发现人与外界交往的不同,他的观念就完全不同。所以我在想,你看我们遇到的第一家,他们是骑马来放牧,第二家呢,她哥哥有小面包车,他就开到那曲或者到拉萨,这就是他所涉足的范围。所以我就在想,这条铁路到底会给他们带来什么,不光是给这几个家庭带来什么,可能是给广大牧区的牧民带来开阔的交流的方式。

  卢秀芳:我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满足,比方说我想问张羽,你有什么愿望,你可能跟我讲一大堆,很多希望,可是你问他们什么,他们肯定是希望他们的牛羊平平安安能够卖个好价钱,对,就是这样子而已。

  张羽:所以我在想可能这种开放,更长远的这样一个交流方式的话,可能也会改变他们的观念和交流方式,至于对于他们本身内心的那种到底是好是坏,我觉得也很难评估。

  卢秀芳:我希望我们有机会,几年之后再来走一趟,看看这个青藏铁路给沿途牧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吧。

  张羽:没错。

  就在我们奔向拉萨的同时,嘉璐和展鹏比我们抢先一步到达了拉萨河大桥。

  夏嘉璐:看我们展鹏连背心都穿上了,可见现在天气多好啊。

  陈展鹏:当然了,我们之前几天都在海拔很高的地方嘛,一天有四季啊,有下雪呀。

  夏嘉璐:对呀,下雪冷得不行。

  陈展鹏:你看,现在那么舒服。

  夏嘉璐:不但这里有拉萨河很漂亮,而且前面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呢。

  陈展鹏:而且牛、马都在旁边,是吧。

  夏嘉璐:展鹏,你有没有看到前面这个桥非常漂亮,也很特别。

  陈展鹏:我当然也有发现,这个是白色的一个大桥。

  夏嘉璐:对呀,跟我们之前看到桥的造型都不一样。

  陈展鹏:对,对,对。

  张羽:那我现在在这边呢,就要给展鹏同学来献上哈达了,因为待会儿呢过了这个桥之后,我们就要进拉萨了,扎西德勒。

  陈展鹏:扎西特勒。辛苦了,辛苦了。

  拉萨河特大桥是青藏铁路的六大重点工程之一,全长928.85米,主桥采用三跨连续钢拱组合体系,主跨采用双层叠拱结构,这两项均为国内首次采用,在同类桥梁中处于世界领先、亚洲第一的地位。

  林兰生:你看,这个桥的造型像什么呢?

  夏嘉璐:像什么呢?

  陈展鹏:像什么?

  林兰生:你看像不像展鹏戴的这个哈达。

  陈展鹏:好像是,被风吹的时候。

  夏嘉璐:真的有点像白色的哈达。

  林兰生:那座桥的主跨是108米,两边小拱是76米,我们这座桥过去之后,青藏铁路穿过柳梧隧道,就要抵达青藏铁路的终点,拉萨车站了。

  夏嘉璐:哇,终于到终点了。

  林总介绍说,拉萨河特大桥的三大拱,象征着藏民族向远方客人捧出的洁白哈达。主桥墩则被设计成了仿牦牛腿的形状,具有鲜明的藏民族特色。嘉璐和展鹏看到,拉萨河特大桥与布达拉宫相互遥望,在湛蓝的天空和褐色的山峰的衬托下,显得异常的漂亮。

  我们三组终于在盼望已久的拉萨会合了,此刻一路的颠簸劳累早已经被我们抛在了脑后,大家尽情的享受着日光城那浓郁的藏族风情,感受着藏族同胞的热情,欣赏着那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和带给我们底蕴深厚的藏民族文化。

  张羽:十五块钱。

  卢秀芳:终于到了拉萨,我们这一路走过来20多天,算是蛮艰苦的。特别是我们在其中有一个摄像,他发烧烧到了39度,到了半夜才退,很多伙伴一直到深夜,等他烧退了才敢睡,这个过程当中真的是患难见真情。我觉得有的时候工作当然很重要,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我最珍惜的还是友情,我相信这个友情可能一辈子很难再碰上第二次,就是这么多波折,这么多一路走过来、一路扶持,大家这种无私、无我、互相扶持的这种患难,我相信我这辈子恐怕很难再碰到。

  陈展鹏:大家看到后面这么美的风景就是拉萨了,证明我们这一次的千里走青藏,最后一集同大家讲日记了,其实好多东西想同大家分享,但是如果真的要我想,我只想到我们在青藏公路,我们坐车一路向着拉萨这个方向走,同时间见到青藏铁路,有时半梦半醒的时候,看到青藏铁路其实真是好伟大的,真的可以和

长城媲美。

  李心怡:我觉得拉萨的人就跟拉萨的太阳一样,让我们觉得很温暖,尤其是当我们这趟行程已经完毕,大家快要收工的时候,要离开朝夕相处的伙伴,觉得有点不舍得,但是其实心里很轻松,因为工作做完了。

  相关专题:东方时空:两岸四地千里走青藏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