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晋中街巷改名风波一年难息(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5日03:21 山西晚报

  

晋中街巷改名风波一年难息(图)

  榆次城区去年更换了一些街道名称,至今仍有很多市民在网络上议论不休

  晋中地区行署原是一个有51年历史的省府派出机构,驻所在榆次。1999年,晋中撤地设市,继而晋中市开始组织对老榆次城区街道命名、更名,一批老街名被换了新名。一时
新名遍地,市民熟悉的“榆次”也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地方。

  2006年7月,距这次大改名已经快一年半了,网络上的“榆次吧”里却聚集了大量网民,对改名之举大扔“板砖”,顿成此地方网页的一个小热点。

  熟悉城市变陌生

  “晋中地区”成为“晋中市”已有7年,但由于千百年延续下来的人文地理概念,很多人对此很不习惯。记者在太原到榆次的火车上随意问了一下周围要去晋中市的人“去哪里”,10人中有9人都说是“去榆次”,只有一个做生意的外地人说要“去晋中市”。

  1999年,晋中地区在榆次市的辖区上撤地建市;2002年起,晋中市政府开始酝酿给原榆次城区街道命名、更名;2005年2月,市府发布街巷命名、更名公告,涉及72条主要街巷,其中新命名的有19条,25个名称被更改。

  一下子给这么多街道改了名,而家庭住址、单位的门牌号数上还没改过来。这使人们在记忆和实际使用中感觉很不统一,给邮递和出租车业造成的困扰则尤为明显。

  新旧名称带来的混乱可以逐渐消除,新名称也可以慢慢适应。据记者了解,自街道命名、更名以来,不同声音就一直存在,但多为街谈巷议,大家主要反对的是有的街名根本就不必改、不该改。

  百姓官员态度各不相同

  更名后,原来的一些“老榆次们”开始对自己家的地址感到生疏。比如,祖代住在黄龙江的赵某,至今不能习惯他的家是在“新华街”。而一批新街道被命名为“太谷街、寿阳街、和顺街”,则在地界上凸显出了“晋中市”的意图———晋中市下辖9县1区1市,几乎都能在“市府所在地”找到对应的街名。

  榆次一位老文史学者认为,这是新生的晋中市在面对资格比自己老、历史比自己长、文化积淀比自己深厚、社会认知度比自己高的榆次区,表现出来的焦虑和急欲改变的心态。

  市民陈先生则认为改名其实是自相矛盾。市府宣称,为了让人们懂得“一砖一瓦,不忘血汗之辛”,所以没有改“砖窑街”的名称。但同一个“窑”字的北窑街、窑上西街,却改成了“北尧东街”、“北尧西街”,说是“窑”字不雅,“改窑为尧,以嘉称谓”。市民对这种做法很不理解,认为政府是“想改成个啥,总能找到理由。”

  对此,晋中市民政部门则表示,街道命名、更名,是设立标准地名标志工作的一部分,是第一届晋中市政府打造新的晋中市形象,以适应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网民热议众说没完没了

  近日,这个话题则出现在榆次一个地方性网页内的“榆次吧”上。在自由度和开放性很高的网络上,上百网民对“晋中市改榆次街名”扔起了“板砖”。比较温和的批评如:“最直接的问题是很不方便”、“古街名也是一种文化,改得我找不到童年的记忆了”。激烈一些的就认为这使榆次“严重混乱”,“改不改名其实无所谓,办点实事才是主要的”。

  网民“别着刀的狐狸”讲了自己的经历:一个外地同学来找他,下车看到新路标后,说明在什么路,让他去接。但在榆次活了23年的他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有这么一条路———最后他只能在狂风暴雨中打着车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寻找。

  网上还贴出“不要××路,还我俞家街”的口号,是针对市政府大门前的老“俞家街”被改为府兴路而提出的。一位市民表示,俞家街上现在虽然可能找不到“俞家”了,但那总是榆次历史的一段见证。现在改成“府兴路”,还解释什么“历来府有府治,官有官道”,并不惜改掉历史悠久、民间味十足的街名,这总给人异样的感觉。当记者把该看法转述给晋中市民政局陈副局长,请教他的意见时,也没有得到一个很有力的辩驳。

  风波折射大问题

  

  事实上,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应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来进行。根据此条例,晋中市的此次命名、更名在部分街道上是规范而有必要的,主要符合以下内容:给未命名的街道命名;统一“东西为街,南北为路”;本市区内街道不以跨市的路名命名;贯通的整条街应取一个街名等,但仍有一些环节值得商榷:《条例》要求地名的命名、更名“必须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而一个小城市的20多条街一起更名,似乎不是“相对稳定”;《条例》要求地名更名“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不得更名”,更名应“逐步调整”,而晋中市的一些街道更名却找不出“不得不改”的理由,并且一次性大面积命名、更名,也不是“逐步调整”。

  关于晋中市进行的街道命名、更名工作,记者综合出的状况是:晋中市本身对此极为重视,也花了好多时间和很大力气,由副市长带队,七八个部门参与,历时3年多才完成。其结果是大部分的规范性工作符合条例要求,一小部分可改可不改的却因改掉、抛弃了原来名字的历史渊源而则遭到了部分市民的攻击。

  街道取名是一个“软约束”事件,不可能有最后和惟一正确的答案,一时争议在所难免,但为什么在过去了一年多之后还有这么多人紧追不放,竞相抨击?采访结果证明,事件本身只是原因的一部分,许多网民、老榆次人,乃至区机关工作人员,对晋中市在榆次立足后从行政建制到文化表征悉加变革表现出的不习惯和不赞成才是深层原因。而晋中市设立,行政层阶增加,城市管理权要重新划分,多年的行政格局和社会文化习惯遇到挑战,更成为晋中市街道更名被纠缠、并在一些市民心里被放大的现实背景。

  本报记者李旭东(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网络编辑:勾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