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江苏提前迎接生态曲线拐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5日06:37 光明网

  近日,江苏省的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四个县级市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这4个市既是全国“百强县(市)”前4强,同时又是首批“国家生态市”前4强,江苏的城市把“国家生态市”和“经济百强县”两项殊荣同时囊括,这样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这正是江苏近几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狠抓生态保护的必然结果。

  从“用命换钱”到“生命无价”

  20世纪90年代,江苏的苏南地区在乡镇集体工业的基础上搞起了“村办村有,乡办乡有”、“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创造了全国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风光无限的“苏南模式”却因为农村地区工业企业遍地开花导致了一些地方生产要素低效配置、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空气变浑浊了”,“一些江河的水也不再清澈”,甚至有人嘲笑说:“在苏南人眼里钱比命重要。”

  当人们还留有苏南“黑河臭沟”的印象时,首批“国家生态市”落户苏南,这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连日来,记者奔波于苏南各地采访,深切体会了苏南的经济发展的大转型。

  杨女士是苏州西山人。10年前,她在家乡办起了化工厂,没几年,公司规模就翻了一番,杨女士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女强人。但是几年前,为了保护环太湖原生态环境,西山镇被指定限制发展工业,杨女士的化工厂也在“关停名单”之列。在事业的转折点上,杨女士关闭了工厂,在太湖边办起了“农家乐”。说起现在的情况,她笑着告诉记者:“以前自己进工厂都会觉得味道让人难以忍受。现在停了工厂开起小店,环境变好了,生活也很有情趣,一年收入也有20多万元!”据了解,西山镇的农家乐已经发展到了170多家,成了当地百姓致富的重要途径。

  苏南人在尝到“生态恶化”的“苦果”后,正从方方面面改变着自身的环境。许多政府部门明显提高了化工业入驻的“门槛”,对“污染大户”亮“红牌”决不手软。而让记者体会最深的是,当地的老百姓都把环保细化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垃圾分类、用竹篮、布袋买菜、在社区和自家种草养花……“环境至上,生命无价”逐渐在苏南深入人心。

  一位经济学家指出,在全球经济发展史上,有一条著名的曲线——“生态环境倒U形曲线”,即环境随经济增长而恶化,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继续增长,而环境开始好转。据世界银行统计,到达这个“拐点”,美国人均GDP1.1万美元,日本8000美元,就在去年,苏州市GDP增长20%左右,而污染物排放总量却下降了5%。常熟市在人均GDP近6000美元的时候,提前迎接“拐点”的到来。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笔“账”:“收进60万元,碧波粼粼的尚湖被污染了,用600万、6个亿,能换回来吗?有些东西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再反过来想,湖水清澈了,整个城市的生态价值、人文价值都上去了,这给常熟市未来所产生的效益,又是多少个60万呢?”记者不禁为他清晰的发展思路暗暗赞叹。

   让金山银山变成绿水青山

  最近,张家港市的30家污染企业收到了该市环保部门发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市的沙钢集团,把炼钢的废水回收处理后送到车间回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每年重复用水1.7亿吨,仅水费就节约了870万元。而在菊花集团,原来每年要花1000多万元处理填埋的污水污泥,经高科技加工后提炼成各种蛋白,销往美国、韩国等,一年反倒赚了1200万元。

  搞环保,要花钱,资金是一大难题。苏南地区巧用市场规律建立多元化的环境投入机制,真正让环境项目有回报。

  以昆山市为例,近几年该市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改革投融资体制,一下子在城乡建成了涵盖生态交通、生态家园、生态农业等22项生态示范项目。投资2亿多元的北部联合水质净化公司,以8000万元的“价格”将经营权出让,“新当家”接力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了这家生活污水处理厂的运营速度和效率。

  “让污染者付费,治污者赚钱”,这样的政策让治污者尝到了“甜头”,同时,硬是“逼”走了一大批污染企业。据统计,从2002年至2004年,江阴市共关停和取缔了25个污染严重、难以治理的企业。而2005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该市就有30家企业因为环保问题被关停。常州市新北区环保局仅去年就“卡”住了67个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的项目。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在对苏南地区干部的考核中,流行着这样一个名词——“绿色GDP”。江阴市对乡镇年度综合百分考核标准中,环保专项由原来的2分提高到了6分;常熟市聘请了一批两院院士和著名专家担任生态市顾问,全市所有镇全部完成生态规划编制,实现了生态规划市镇两级的“全覆盖”。在“绿色执政”的推动下,常熟全市实施了48项重大生态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0.3亿元,生态市的“骨架”已基本形成。

  “政府的行政推动是建设生态市的根本保障,加强政策介入、政策引导生态实践的绿色执政能力,是实现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自觉选择。”江苏省环保厅厅长史振华由衷地说。

  既要“温饱”又要“环保”

  度过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阵痛期”,苏南重新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苏州市“把吃的食品变成看的风景”,办起了梅花节、茶叶节、螃蟹节等产品节日,通过旅游业来带动特色农业;无锡市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滨湖红沙湾农业生态园、万亩精细蔬菜示范园等都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平台……这些“上不冒烟、下不排污”的无污染工业充分调动了农业、旅游、文化等各个因素,经济也跟着活跃起来。

  随着苏南城市逐步步入“生态环境倒U形曲线”的“拐点”,却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由于苏南经济发展了,环境门槛提高了,污染企业开始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落脚。在常州,当地化工业招商引资的门槛被定为5000万元固定投资,而在苏北响水陈港化工园区内,固定投资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仅有3家,其余企业投资多在500万元~1000万元。由于市场作用的结果,越来越多的污染企业涌向了苏北。

  苏北地区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要“温饱”还是要“环保”?多年来,十分重视生态保护的江苏省高层领导响亮地给出了答案:2005年10月18日,江苏省环保厅、发改委、经贸委联合出台了《明确苏北地区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的通知》,对苏北地区新建制革、化工、印染、电镀、酿造等项目的进驻做出了严格规定。不久前,江苏省环保厅、发改委、经贸委和生态环保专家,兵分5组,分赴苏北各地,对当地污染严重项目转移情况进行了突击抽查,逐步从源头上切断“南污北移”现象。

  在昆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其经济发展的经验被提炼为“新苏南模式”,即把利用外资与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实施民营经济赶超战略,推动民营企业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集约用地和集中开发水平。而刚刚从昆山市市委书记的岗位上调任徐州市市长的曹新平说,他要做的,就是把这种模式移植苏北,让苏北发展不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