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申遗热”背后的功利性渐显,让人担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5日14:54 金羊网-羊城晚报

  我完成申遗项目至少100年

  北京消息立陶宛昨天和前天举行的“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通过,将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和河南殷墟分别作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遗大会中国代表团成员、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王凤武透露说,目前中国具有“申遗”意愿的项目多达200个,根据一个国家每年最多只能申报两个项目的新规定,中国完成所有项目的申报至少需要1
00年。

  其实,“申遗热”在中国的持续升温已有相当一段时间了。若是这一份经久不息的热情完全出自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那自然值得推广和褒奖。只可惜,在一些地方高烧不退的“申遗热”背后,掩藏不住的却是一种功利性目的。首先,因文化而起的“申遗”活动往往成为政府行为,动辄由几套班子组成“申遗”领导小组、启用上千万元的“申遗”资金。

  这种大包大揽的做法,容易让“申遗”变成政府的“形象工程”,成功与否也自然与官员“政绩”直接挂钩。其结果是,造成不必要的行政成本支出和人力资源的浪费。更甚者,一些官员可能趁机损公肥私,鱼肉百姓,将“申遗”活动办成劳民伤财的闹剧。

  其次,提倡文化保护的“申遗”,被过多地用于经济开发。特别是承德避暑山庄、平遥古城、云南丽江的“申遗”成功后带来了巨额旅游收入,更激发各地蜂拥争夺“世遗”名号,并指望从此“鲤鱼跳龙门”,创造惊人的经济奇迹。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已增至33个,成为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第三大“世遗大国”,“世遗”在经济上所能产生的效应已大不如前。有报道说,重庆大足石刻“申遗”后就曾陷入负债近3000万元的困境,其他遗产地是否都能“钱”途光明,不无疑问。而在“申遗”活动中,一些地方急于“贴现”,不加节制地过度开发,既侵蚀了世界遗产的“原真性”,更背离了“申遗”的文化道义。(郑曼玲)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