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郭沫若参加高考恐怕难上大学(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6日00:34 重庆晚报

  

郭沫若参加高考恐怕难上大学(图)

  北大等名校办校体制受到质疑

  这两天是全国高考重点线以上学校录取的关键时刻。然而,昨天和前天,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几位中国大学校长不约而同地对现行高考制度选拔人才的
办法,使用了比较激烈的“批判性”语言。

  本届论坛12日在上海开幕,以“大学创新与服务”为主题,围绕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经验以及大学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如何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行为期7天的交流研讨。

  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比利时、日本等11个国家以及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区的100余所知名大学的校长出席论坛。

  高考模式被人为地单一化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表示,现在衡量和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高考录取,都是按成绩一分一分地顺着从高往低排,差一分都不行!但是,一次考试、一分之差真的就差很多吗?全国统一高考,学校还能有多大的空间来自由挑选人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应用科学设计一个系统,不会把命脉都放在一两个结点上,否则一旦出现问题,整个系统都要崩溃。可现在的高考招生就是这样一个节点,高考招生模式是被人为地单一化了。

  港校同情第一志愿落榜生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表示,来内地招生,感到困难或有所不安的的是,对那些报考香港的大学却仅以一分之差落榜,并由此可能造成失学的高分学生抱以同情。

  他说,现在的高考规则,基本上是没有第二志愿的规则。因为每一所大学报名的学生都很多,如果你的第一志愿不能被录取,而第二志愿的学校又已录满,那就没有地方可去了。

  在呼吁“要善待高考第一志愿落榜生”的同时,刘遵义表示,在世界很多国家,成绩优异的学生是可以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的,学生最后要做的事情是作出上哪所大学的决定,这本属于学生的权利。

  郭沫若中学成绩难进大学

  做事向来严肃认真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这次特地带来了他的四川老乡、中国科技大学老校长郭沫若先生早年读中学时的两张成绩单。

  一张系嘉定府官立中学堂于宣统元年5月28日所发,郭老时年16岁,读完了中学二年级。成绩单上的成绩是:修身35分,算术100分,经学96分,几何85分,国文55分,植物78分,英语98分,生理98分,历史87分,图画35分,地理92分,体操85分。

  另一张成绩单为四川官立高等中学堂所发。郭老当时18岁,读完了该校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成绩是:试验80分,品行73分,作文90分,习字69分,英文88分,英语98分,地理75分,代数92分,几何97分,植物80分,图画67分,体操60分。

  从两张成绩单上的成绩看,郭沫若当时显然算不上优等生。朱清时笑着说,如果郭沫若在今天上中学,这样的成绩是很难考进大学的,即使考上了,家长和学校也一定要他上理科。

  “一槌定终生”需要改革

  朱清时承认,在目前的国情下,考试仍然是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而且是千百万农村和基层弱势群体的孩子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因此不能轻易废除考试。但是,迫切需要改革目前“一槌定终生”的考试方法。

  他提出改革现行高考制度的思路是:由各省、市把高中阶段学期末的各门功课的考试,改成统考,使高中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有更准确的可比性。然后,高校在招生时既依据全国统一高考的成绩,又依据学生平时各科的成绩(包括音、体、美和其他高考没有的学科)决定是否录取。

  据中国青年报

  相关新闻

  大学校长评创新人才

  扎实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在参加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众多大学领导者看来,这些创新人才必备的五大素质,正是大学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学生只有把各种基础知识学扎实了,对某个学科领域产生兴趣,并投入努力,才有可能激发创新火花。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创新人才应敢于、善于“跑出框框来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大学要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严谨勤奋的学风和学术研究的兴趣,还要安于寂寞,不急于求成,坐得住“冷板凳”。

  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创新人才必须善于和别人共事、沟通,协同攻关,集思广益,应该具备很好的交流、合作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中国学生存在严重的“被动实践”问题,也就是他们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往往是由老师指定的,完全类似于“做习题”,而灵感往往来自主动实践中的自由探索。

  据新华社

  博士生学制规定太死

  据新华社电“中国博士大多数是3年修完学位,少数是4至5年。”昨日,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说,中国博士生学制的规定太死,会对科研创新形成约束。

  陈章良说,现在许多大学要求,博士生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进入学位答辩程序,要发表论文,就得有科研成果,而有的科研成果不是在三五年内可以出来的。在科研和毕业相互冲突的情况下,有的博士生为了能按时毕业不得不想尽办法发表论文,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就容易乘虚而入。

  陈章良建议,中国的博士生学制在时间上应该更具有弹性,不同的课题应该给予不同的时间。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就博士生学制问题曾表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正在研究和论证过程中,博士生学制问题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网络编辑:李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