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特色的教育诗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6日06:00 光明网

  背景

  李吉林,与斯霞、霍懋征同为中国基础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教育家。1956年至今在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任教。现任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200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300万字的《李吉林文集》八卷本。日前,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
会暨《李吉林文集》首发式在京举行。柳斌、顾明远、鲁洁、裴娣娜、林崇德、巢宗祺、文吉吉、韩绍祥、郭永福、卓睛君、朱小蔓、赵闾先等教育界专家、学者对其教育理念进行研讨。

  一、李吉林教育思想的来源、特点

  专家们指出:李吉林教育思想,把教学实践与人类文明的一些重要源头结合在一起。她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主体活动和环境发展的关系、唯物论、实践论的观点以及个人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观点,又把这些思想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合。她的情境教学最根本的源头,来自孔夫子到陶行知、叶圣陶创造的中国母语教育的主流传统。

  她最初的实验是从外语情境教育、国外的暗示法教学获得启示,但更为可贵的是,她从中国传统文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其中就包括从刘勰《文心雕龙》到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诗学的一些理论。她在教学理论上突破了主智主义,对教育本身有人文的、情感的、艺术的把握,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突破,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教学理论体系作出了贡献。她强调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整体开发,而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又是我们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最为缺失的一个方面。二、情境教育理论和操作体系的具体内涵

  李吉林创造了一整套情境教育理论体系,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与西方情境教育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她的实验起点和突破口是情境,情境是她的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范畴。她从情境教育运用在语文单科的成功经验,抽象概括出了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思想:就是以行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促进儿童发展的五个要素是: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贯彻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中心,着眼创造性;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穿实验性;然后确定了优化情境、促进整体发展的总课题,逐步形成了情境教育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构想。

  情境教学通过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体现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其作用主要是:将认识过程加以改造、简化、典型化,艺术地把教学内容还原、展开与再建,大大发展了直观性原则,弥补了教学认识论的一大缺陷。

  情境教育的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跟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符合教育规律和儿童的发展规律。因此专家们认为,创造情境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是李吉林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三、情境教育实践与研究的重要意义

  专家们认为,李吉林所走的从课堂教学改革到持续性的实验研究,再到形成思想理论体系的道路,是我国教育普遍地鼓励中小学老师学习掌握教育科学的详尽记录。

  在李老师身上,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高度统一,这样就使得她在教学中产生科研的动力和产生科研的课题。作为教育实践当中成长的教师,她没有停留在直觉的把握和经验层面,而是对实践进行理性的思考。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离课堂很近,离老师很近,容易借鉴,容易推广。李吉林老师的成就,不仅对当前有指导意义,而且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有专家认为,情境教学研究的科学意义在于从开发全脑功能的角度,通过教学活动,进一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协调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水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质含义;其人文意义在于高度重视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和高尚情操的陶冶,不是将学生看成是单纯的知识容器,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致力于培育具有美好心灵的活生生的人;其学术意义在于倡导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其道德意义在于树立了教育事业的光辉榜样。

  李吉林老师是本土研究的典型,她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开展教学与研究,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提高师资质量,在职研究是一条既经济又可行的途径;教育科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教师应当成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离开了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力求将课堂教学的长期探索和经验积累与高于课堂实践的理论和策略有机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教育学术研究中学与术的分离这一难题,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其许多开创性、独特性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改革的实践。李老师的实践和研究不仅具有中国的本土意义,也具有国际性、世界性的价值。

  有专家指出:“李吉林老师的研究启发我们在学院里面搞研究的人,要反思一下教育科学的研究模式,要面向实际,改变一下我们的研究方式。”

  四、教育家的成功之路——李吉林的启示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教育家,这是本次研讨的一个焦点。有的专家认为,除了要有崇高理想、完美人格、丰富知识和对教育对象的大爱,还要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体系,原创性地回答教育的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要能对同时代人的教育行为起到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作用。李吉林的实践与研究恰恰体现了这些精神或要义。

  专家们认为:李吉林从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成长为教育家,主要是因为长期扎根课堂、坚持操守、忍耐寂寞,对教育、对孩子表现了一种特别的爱。她没有上大学,这不是一件坏事。她有一句话,小学就是她的大学。她不是“靠教育而生存,而是为教育而生存”。从《李吉林文集》中能看出一种境界,境界决定了她的发展。

  李吉林“具有前瞻性的思考”,新课程有许多思想、精神就是从情境教育中吸纳过来的。她敢于走创新之路,敢于补研究之“白”,敢于领风气之先,为理论和实践工作树立了一面教育创新的旗帜。

  李吉林的成功说明,我们的时代能够造就教育家;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批自己的教育家。我们既不要把教育家泛化,也不要把他神秘化。教育家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从书斋里走出来的,必须深深地扎根于教育实践,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和理论创新,走教、学、研三结合之路。一个人,28年始终不渝地盯着一个问题,去研究、去探索、去解答,她的风范,对当前教育界出现的学风浮躁、学风浮夸、学术不端极具教育意义。我国教师教育应把李吉林教育思想引进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