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公共视点]谁来拯救“儿歌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6日07:25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本报记者周兴旺 实习生周道  

  儿歌是伴随每一个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但日前上海市妇联组织开展的2006年度“我喜爱的少儿歌曲”系列调查显示,儿童最喜欢的三种歌曲形式依次为流行歌曲(98%)、影视歌曲(86%)、网络歌曲(80%),而古典西洋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等其他音乐形式只受到0.1%的儿童青睐;80%的儿童明确表示不喜欢甚至厌恶现在的儿童歌曲
。少年儿童“无歌可唱”

  说起儿童歌曲,人们很快就会想到《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让我们荡起双桨》、《小燕子》、《丢手绢》……这些优秀的儿童歌曲曾经伴随着几代青少年的成长,但这些毕竟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如果说上述儿童歌曲曾经在上个世纪80年代间哺育了一代少年儿童的话,那么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出生的孩子则面临着“无歌可唱”的局面。

  根据上海市相关部门所做的最新儿歌评选活动显示,现在申城儿童更爱唱《酸酸甜甜就是我》这样的流行歌曲,至于耳熟能详的老一代儿歌,如《卖报歌》等,正面临失传的危机。不久前在上海上市的一些儿歌专辑,也在众多孩子家长中引发争论。这些专辑收录的绝大部分居然是适合成人演唱的“情歌”。这些“缠绵悱恻”的歌曲从孩子们口中唱出,总让人感觉异样。曾经辉煌一时的儿歌,如今却离少年儿童越来越远。

  由上海市妇联组织开展的相关调查中,大多数儿童表示不喜欢儿童歌曲的原因是:“没法唱出儿童的声音”、“儿童歌曲比较适合5~7岁的儿童”、“太无聊,太单调”。为数不少的儿童非常喜欢以电视剧结束曲为代表的成人化、个性化、多元化文艺作品,因为里面有太多他们未知和感到好奇、新鲜的东西。而儿童歌曲则因为“没有吸引力”、“没有活力”、“节奏感不强”、“歌词内容太简单”被大多数孩子视做“俗气”、“封建”、“老古董”,使他们联想起痛苦的灌输、说教,无法引起他们共鸣。

  著名儿童音乐制作人姚谦指出,现在的流行歌曲已经严重低龄化,很多小孩唱周杰伦、王心凌的歌已是事实。他们唱时,不会有很深刻的情感在里面。时下的儿童确实已经走到了无歌可唱的境地。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教育学博士徐红峥指出:“中国的儿歌危机确实到了需要密切关注的时候了。”徐红峥注意到,在很多成年人心目中,《春天在哪里》、《小燕子》代表着他们对童年的回忆,但这些经典儿歌却很少能从如今的孩子口中听到。很多中小学校组织的合唱队、合唱团的节目单上,已经很难看到儿歌的影子。

  由于儿歌离少年儿童渐行渐远,一批灰色童谣则乘机进入了中小学校园。在时下的中小学里,哼唱类似于“女生几回头,吓死路边一头牛。”“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最辛苦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等灰色童谣的少儿比比皆是。“灰色童谣的流行,实际上就是优秀儿童歌曲匮乏带来的负效应,无歌可唱的儿童们只能饥不择食了。”徐红峥说。音乐人正在远离儿歌

  从直观上来看,创作队伍老龄化是儿歌不受儿童欢迎的主要原因。据上海音乐家协会儿童音乐专业委员会主任李丹芬介绍,目前上海从事儿童歌曲创作的只有100人左右,很多都是退休音乐教师和少年宫、文化馆的文化工作者,平均年龄60多岁,年纪最长的已有近80岁。让爷爷奶奶为孩子们写歌,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爷爷奶奶创作的儿歌风格传统,信息量不足,说教味太浓,也不符合流行的旋律节奏,孩子们难以接受。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许燕副教授则表示,孩子们不喜欢唱儿歌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时代感的优秀儿歌。现在学生们所知道的儿童歌曲几乎都是过去流传下来的老歌,在歌词和旋律方面都延续过去的内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儿歌多数还保留在现在的课材中。与旋律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比较,课材上的歌曲确实是单调枯燥了,太不“与时俱进”了。现在适合孩子们唱的少儿歌曲确实太少,新创作的歌曲尽管数量可观,但大多不上口、不流行,很多是应景应时之作。

  对于当前造成新儿歌紧缺的根本原因,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坦率地表示,我国儿童歌曲创作面临严重短缺的现实。除了创作队伍老化,创作者年龄偏大的因素,另一个事实便是儿童歌曲创作长期无利可图。目前为歌手创作一首流行歌曲,创作者往往能拿到上万元稿酬,而发表一首儿歌,稿酬只有三五十元。加之创作儿歌的难度并不比创作流行歌曲小,一些当红的音乐家和词作家,谁还愿意来写?

  除了儿歌创作稿酬偏低的因素以外,政府相关部门对儿歌创作的扶植力度偏小也是儿歌创作者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李丹芬分析说:“儿歌创作不同于一般的商业创作,很多作者都是凭个人爱好来创作,并不能从中获得什么经济利益。我们曾多次申请文化基金,但每每都是拨给了儿童剧、木偶剧,儿歌至今还没有得到一分钱的基金支持。有些专家认为儿歌的创作队伍业余,因此业余作者的作品不受关注,而我们委托专业作者创作,每首歌至少要1000元,而且也未必每首歌曲都能成功,这对于仅凭一腔热情搞创作的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儿童歌曲创作者主要依靠儿歌刊物发表作品,进行交流。而儿歌刊物在这些年来基本上被边缘化了。以上海市为例,上海的儿歌业余作者每年能创作数百首作品,其中最多的作者年产量接近100首,但由于社会关注度和经费投入不足,这些作品没有展示的平台,只能制作成内部刊物,在会员中交流传唱,无法推上出版发行的轨道。上海音乐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一份儿歌刊物《哆来咪》(曾名《红小兵》、《儿童歌声》),从1972年坚持到2003年,从月刊改成双月刊,最终还是停刊了。这份最多时曾在全国发行几十万份的刊物,因为“不够主流”、“难以扩大发行”等原因而被放弃。徐红峥博士介绍,目前国内仅存的几家儿歌刊物,现在也以摘登流行歌曲为主,已经不能算是纯粹的儿歌刊物了。

  儿童音乐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儿歌创作者不了解儿童心理,甚至存在着远离儿童的倾向。“我觉得现在的儿童歌曲,有过多说教的态度。如果儿童歌曲永远都是教科书一般地说教,就永远不能真正达到儿童的内心,所以就不具有传播性。”姚谦说,翻开现在的一些儿童音乐读物记者看到,一些儿童歌曲创作者还在以他们的童年经验揣摩21世纪的儿童心理,不少歌曲“假、大、空”,孩子们当然没有兴趣。“也许我们的创作者并没有考虑到传播的起点是什么,传播者要了解接受信息的人,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姚谦分析说。政府准备奋力救市

  “政府准备大力扶持儿歌创作。”这是日前从在成都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文化工作座谈会上传达出来的一个明确信息。

  与会的文化部社图司司长张旭说,最近几年市场上能“叫得响”的少儿歌曲实不多见,组织开展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工作,就是要建立少儿歌曲创作推广的长效机制。

  在这次会议上,来自文化部、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的代表明确表示,一项旨在为广大少年儿童提供更多积极向上、健康优美歌曲的活动———“全国少儿歌曲创作大赛”近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预计推出60首生动新颖的新儿歌。前期的创作比赛已于6月正式开始,分为作品征集、评选和录音制作三个阶段,最终通过专家评委会评选出60首获奖作品。后期的演唱比赛将于年底启动,本次大赛将致力于推广获奖作品并选拔各地的优秀少儿歌手。

  另据了解,作为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活动之一的首届全国少年儿童合唱节,将于8月8日至11日在南京举办,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支队伍近1300名青少年报名参加。

  “由政府部门出面组织创作比赛并扶持儿歌创作,这对缓解目前的儿歌危机具有重要意义。”徐红峥博士呼吁,“儿歌是少年儿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希望全社会都能支持儿歌的创作和传播,使优秀儿歌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

  为了鼓励更多的创作者关注儿歌的创作,上海的一些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已经率先采取行动。上海市妇联、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儿童专业委员会近日起也向全社会征集优秀的儿童歌曲原创作品,中选的作品将在今年9月的上海市第九届家庭文化节期间正式对外公布并有机会制作成CD广为传唱。

  姚谦则对音乐创作人提出了倡议:“希望创作者写歌时多为孩子们着想,少些不健康的内容。要让孩子们也能接受,就像当年的《鲁冰花》,孩子听有孩子的乐趣,大人听有大人的感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