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支教琼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6日07:35 海南新闻网-海南日报

  

支教琼中

  到琼中中学支教一年的海南师范大学艺术系音乐与舞蹈专业2005届毕业生谢金玲选择了留下。

  本报记者 苏建强

  编者按:41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志愿者,怀着改变琼中山区教育落后状况的理想,在琼中生活、工作了1年。在实现了最初的诺言后,7月11日,他们面对是否继续支援琼中教育的选择,或走,或留。

  8人的走,是奉献之后的继续跋涉。33人的留,是对山区教育的情深义重。

  这是41个充满理想和热情的身影,为我们日渐浮躁的生活注入些许凝重。透过他们在琼中一年的行动,和今天这个让琼中教育主管者感到惊喜的结局,我们看到了当代青年的脊梁,看到了改变山区教育落后的希望。

  2005年4月底,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发出向全国紧急招聘25名志愿者,到该县乡镇中学支教的公告。此举引起省内教育界人士的关注,被认为开创了海南“义教”的先河。

  公告引起全国各地的积极回应,先后有20多个省市区的近300名志愿者通过来信、来电、电子邮件甚至亲自上门的方式报名。经过面试筛选和双向选择,同年8月,有41名志愿者来到琼中支教。他们中有应届毕业生,有教育工作者,还有从事其它行业的人士,年龄最小的21岁,年龄最大的67岁。

  湖北籍支教老师黄静:

  选择留下

  谈起在自己学校支教的英语老师黄静时,琼中红岛中学校长王导满口赞许。他甚至认为黄静应该去琼中中学任教,因为去年该校就有两名优秀教师被调去琼中中学了。

  黄静和另一名支教老师刚到任时,王导天天担心支教老师会嫌学校条件差,半路撂担子,造成学校教学秩序的混乱。为此,在支教初始,王导几乎天天找支教老师谈心,时时关注他们的言谈举动,一直过了一两个月才放下心来。而现在,两名支教老师愿意留下来继续干,又让王导感到很意外。

  红岛中学距离县城虽然不到10公里,但学校前的乡村公路开挖了一年时间都没有修好,坐中巴车去县城一趟要个把小时。学校买菜尤其不方便,教职工都要自己种菜贴补。

  武汉姑娘黄静从湖北师范学院毕业才一年时间,就来到琼中支教。支教前她曾在武汉当过一年的高中英语代课老师。

  记者第一次找黄静时,她正在家里辅导几个女生学英语。黄静说,到琼中支教觉得最大的阻隔是语言不通,同时对琼中学生的基础之差感到不适应。她现在的做法是,在学生中挑选一些基础稍好,并对学习有兴趣的,进行特别辅导。黄静会经常跟学生描述她在武汉的生活,希望以此激发学生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下工夫学习。

  第二次找黄静时,她的学生说,黄老师跟学生上山采野果去了。

  黄静的家,是记者采访过的数位支教老师中最温馨宜人的。黄静的母亲担心女儿独自在异乡会寂寞,全程陪伴黄静完成了支教任务。学校照顾支教老师,给母女俩分配了一间带厨卫的新宿舍。在这个远离故土的新家,黄静和母亲找地种了很多蔬菜,利用节假日到海南各大风景区游览。慢慢地,母女俩发现自己喜欢上了琼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平静的生活。黄静申请留任,而黄静的母亲则希望能在琼中县城买套不错的房产,在琼中扎根下来。

  海南籍支教老师吉家辉:

  来琼中就是回家

  完成一年的支教任务后,吉家辉以第一名的票数通过琼中中学全校教职工民主测评,使他得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琼中中学继续留教,进入琼中的教师编制。

  今年30岁的吉家辉,毕业于海南师范大学,曾在海口的两所私立中学工作过,所任职务从一般教师直至校办主任、校长。面对记者,他很坦诚地表达了自己支教的目的———在奉献的同时,为自己谋求一份稳妥的前程。

  吉家辉是海南乐东人,刚毕业时很想回家乡工作,无奈家乡教师队伍已满编,只好转战海口。私校待遇好,但无法让他看到前程。吉家辉说,自己的妻子是琼中人,也参加了此次支教活动,并同时分到了琼中中学,这更让吉家辉觉得,到琼中支教,对他来说就是回家。

  在此次安置支教者的15所中学中,琼中中学作为县属重点中学,客观条件是最好的:地处县城,生活便利;教学器材、设备相对最为充裕;学生素质相对较好。以至于一年的支教工作完成后,有些支教者的个人意愿是:如果能留在琼中中学任教,则愿意留下来。而当初分配到琼中中学的11名支教者,有10名愿意留任。

  支教者的认同,让琼中中学管理者颇感欣慰,但支教者给琼中中学带来的,并不是一片叫好声。琼中中学副校长王才芬说,全县上下都对支教老师非常重视,县领导经常嘘寒问暖,学校也在教师宿舍紧张的情况下,为每位支教老师安排了单独的宿舍。而学校有的老教师,干了多年教学工作,住房问题才刚刚解决,甚至有的干到退休,配偶调动问题都没能解决,夫妻长期两地分居。这让学校原有的教师觉得很不平衡。

  琼中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林海平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告诉记者,去年海师有5个琼中籍的学生毕业,却只回来一个。本地大学生不愿回家乡工作,地方政府应该反思有没有为本地人才营造良好就业环境的问题。

  据了解,此次到琼中支教的41名志愿者中,有25名是海南籍人士。

  贵州籍支教老师李凯:

  很难适应缓慢工作节奏

  到琼中县民族中学支教的贵州男孩李凯,在支教最后关头,一直摇摆于走与留之间。7月11日县里召开最后一次支教工作座谈会时,他终于做出了“走”的决定。

  26岁的李凯,2003年从贵州民族学院毕业。别看小伙子年纪不大,人生经历却不少:毕业前他作为地方大学生入伍,到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服役至2004年12月,亲眼目睹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然后到贵州的电视台干了2个月记者,又到某国有大型企业做了2个月政工干部。再从企业直接辞职到了琼中当支教老师。

  部队生活使李凯养成了严谨、硬朗的工作作风。地方工作节奏的缓慢,尤其是琼中部分山区学校的懒散校风,让李凯始终不适应。他告诉记者,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凭他一个支教老师,一年的时间,是根本改变不了什么的。

  李凯努力在自己所任班主任的班级建立良好秩序,如要求学生上学不能迟到,不能穿拖鞋上课等等。这些小细节也仅在他上课的时候能勉强维持。李凯觉得目前学校使用的标准课时,与学生较差的学习基础不能适应,希望能增加课时,他愿意免费上课。最后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李凯还曾从自己不多的支教收入中拿钱出来资助贫困学生,因为该学生太不爱学习,让他深受打击。他说,支教是一种奉献,但作为个人来说,不能老是奉献。

  民族中学校长范高为对李凯的摇摆表示非常理解。分配到民族中学支教的4名老师中,就李凯一人是省外的。五一节时李凯回了一趟家,结果平日攒的工资连路费都不够,还得向学校预支费用。范高为说,对外面的人而言,琼中的物质条件是恶劣的,但李凯尽心尽责地完成支教任务,还额外做了很多事情,是很难得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