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上海市、区联动推动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研发三步跨越编织未来“天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6日09:43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记者任荃

  编织一张“天网”,让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无拘无束地享受便携式的移动信息服务,告别“最后一公里”的有线尴尬。即将把这一切付诸实践的,是一家成立仅3个月的年轻公司——上海睿智通无线技术有限公司。不久的将来,一套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上海特色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有望在临港新城和2010年世博会上率先示范。

  在由洋技术主导的国内无线通信市场,一家30人规模的小公司何以拥有这样的魄力和实力?公司董事长封松林没有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转而从名片上的三个头衔说起。

  从研究所所长到研究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再到公司董事长,封松林的名片上每增加一种角色,就意味着申城无线通信研究的一次升华。在这个二次升华的背后,是上海服务国家战略、把握产业先机的远见和决心。透过上海无线通信技术跨越式发展的“三步曲”,我们看到的是市区联动,集中合力办大事的无穷潜力。

  破墙,构建开放式平台

  时针拨回到2002年。拥有75年历史的中科院上海冶金所翻开历史新一页,更名为“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身为新任“掌门人”,所长封松林和研究骨干们十分看好国际上初露端倪的第四代移动通信产业,有意识地成立了一个课题组。

  然而,一个小小的课题组,没有多少积累,也没什么名气。想与技术领先、财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同台竞争,谈何容易?

  其时,面对国际上对于第四代无线通信研究的大举投入,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摆在上海面前。是尽早介入这场未来移动通信的大角逐,占领产业制高点,还是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等待将来受制于人?答案十分清楚,上海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上海在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力量一直较弱,且缺少“领头羊”。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出路只有一条:整合资源,借力外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

  很快,这个十来人的课题组成了这次集成创新的起点。但问题接踵而来。是在科学院的现有体制下引进人才,开展国内外合作,还是在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平等的大平台上积聚各方力量,协同攻关?选择前者,免不了受现有体制和文化的制约,影响创新效率;而若跳出科学院的围墙,编制、成本等一系列极为现实的问题又出现在眼前。为此,市科委与长宁区委、区政府专程到微系统所调研。会上,破围墙,组建开放式平台的方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对于这个投石问路之举,区里没有过多地提什么要求,而是当即拍板,由区财政每年补贴220万元,在多媒体产业园内租下2000平方米的场地,作为新建平台发展的根据地。市科委则立即向市有关部门递交专报,申请组建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

  整合,集聚国内外资源

  有关中心的构想和发展模式,得到了市主要领导的认同。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仅用了一个月,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就正式宣告成立。中心特聘国家863计划未来移动通信总体专家组组长、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担任主任,封松林则以常务副理事长的身份谋划中心未来发展。

  为迅速树立品牌,扩大国际影响,中心成立不久就与诺基亚公司以共同投入、共享知识产权的方式,合作开展“下一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的研究。紧接着,中心先后与爱立信、法国能源总署莱铁实验室等机构展开一系列国际合作,共同致力于核心技术研究,积极向国际标准化组织积极递交标准提案。

  与此同时,市科委将“第四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的重大专项统一放到中心,用项目把复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上海大学等高校的研究力量积聚到中心这个大平台,共同参与国内标准的制定。

  封松林深有感触地说,“连横合纵”的战略,让上海迅速走到了下一代无线通信研究的最前沿,赢得了一条与跨国通信巨头同步出发的起跑线。截至去年年底,中心已申请发明专利55项,发表学术论文20篇,提交国际标准提案25份。2004年,中心作为仅有的两家中方单位之一加入欧盟第六框架计划相关项目,成为国内信息领域第一个参与到欧盟计划的研究团队。

  对接,瞄准国家战略

  争分夺秒的赶超还在继续。“十五”期间,国家有关未来移动通信的各项研究即将进入尾声,迫切需要一个相对中立、技术权威的机构对各项研究成果进行集成和测试。机遇和使命,又一次摆在上海面前。

  经过多方积极争取,国家863项目“后3G系统集成平台及外场试验环境”终于在去年落户长宁,实现了上海在无线通信领域承接国家重大计划“零”的突破。

  然而,要让国家项目真正落地,却决非易事。除去技术问题不谈,划场地、架天线、埋光纤……仅搭建一个外场试验环境,其困难就远远超出了想象,需要协调的事情很多很杂,也很琐碎。每当一筹莫展时,常常是区里出面疏通瓶颈,化解矛盾,甘当“幕后英雄”,累计匹配资金112.6万元。

  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不眠夜,也记不清开了多少次协调会,国内唯一一个面向未来无线通信产业的分布式集成测试平台,终于在上月通过了科技部863专家组的验收。验收专家组组长、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李少谦感慨地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搭建一个如此出色的平台,相当不容易。”今年秋天,价值上亿元的设备将从全国各地陆续运抵上海,在80-120公里/小时的高速运动中,尝试百兆速率的无线传输和服务,真实模拟未来无线通信业务的应用实景。测试一旦成功,将为我国在全球未来无线通信产业中赢得一次宝贵的话语权。

  风物长宜放眼量。为了使中心的研发成果尽快走向市场,今年3月,在无线通信研究中心宽带无线接入项目组的基础上,诞生了上海睿智通无线技术有限公司。为突破人力资本作价入股的政策性障碍,长宁区委、区政府与工商部门一次次沟通,终于使中心主要技术人员成为新公司的股东,为持续创新注入源源动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