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哥德堡号与欧洲航海文明(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06:03 大洋网-广州日报
哥德堡号与欧洲航海文明(组图)

即将到访的“哥德堡号”就是从哥德堡港口启航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哥德堡号与欧洲航海文明(组图)

阿姆斯特丹海事博物馆里收藏的1825年描绘广州黄埔港的油画


哥德堡号与欧洲航海文明(组图)

阿姆斯特丹海事博物馆里收藏的1775年描绘广州十三行与外国贸易情景的瓷器


哥德堡号与欧洲航海文明(组图)

费雷拉教授向记者介绍关于郑和航海仪器的精确运用


  本报讯 (策划 戴玉庆 顾问 郑明 统筹 顾涧清 特派记者 骆贵卿、卜松竹、杨勤、陈向军) 广州日报作为市民的眼睛,在我国第二个“中国航海日”暨“哥德堡号”即将抵达广州之际,派出记者抵达欧洲,展开了“寻访丝路古港与航海文明”的采访之旅。6月20日至7月9日20天里,采访组跨越地中海、大西洋、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的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瑞典6个国家,拜访了威尼斯、热那亚、马赛、巴塞罗那、里斯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斯德哥尔摩和哥德堡9个港口城市。

  采访组一路参观当地的海事博物馆;与各港口城市的官员和专家进行访谈,了解欧洲新一轮的港口经济复兴计划;寻访欧洲航海史上著名的古船。采访组与各港口城市的人们一道享受阳光、沙滩和海水,分享人和自然的和谐。记者试图剖析欧洲深厚的海洋情结,为中国读者了解“蓝色文明”提供第一手见闻。

  发展海洋物流业振兴港口城市

  在热那亚海事博物馆附近的码头,我们和正在考察这座港口城市的规划专家一起游览了港区。负责接待的热那亚新闻官马可先生说,热那亚目前正在进行以重建和扩建港口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

城市规划,预计耗资50亿欧元。今年7月份就将定下最终方案。热那亚政府新闻官给我们的画册上的标题是:《热那亚,一个等待重新发现的城市》。这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历史名城,在新一轮竞争中怀抱的勃勃雄心。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法国马赛也希望借助世界航运巨头的进驻,进一步振兴港口经济。

  欧洲港都想同中国合作

  荷兰著名港口城市鹿特丹正计划修建第二个集装箱码头,总投资也将达50亿欧元。鹿特丹港务局总经理告诉我们,在荷兰,每一欧元的GDP里,就有15欧分来自阿姆斯特丹空港和鹿特丹海港。瑞典哥德堡港也计划在未来七八年里,将目前80万标准箱的吞吐能力翻一番。

  令人高兴的是,这些雄心勃勃计划的推动者们,几乎都对中国怀着浓厚的兴趣。“欧洲港口都希望同中国开展合作。鹿特丹港口经济每年12%的增量中的一半是来自中国”,鹿特丹港务局总经理说。

  港口和城市关系密切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港口的功能和等级,能够影响乃至决定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关于港口与城市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在上海曾讲过一段非常深刻的话:“港口和城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利用天然河流,创造出一代一代的人类文明。世界发展到今天的时代,港口如何依托城市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而城市经济又怎样利用港口门户走向世界,港为城用,城以港兴,应该是我们在世界经济新的挑战面前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

  我们深感来自中国广州的骄傲

  7月1日采访组驱车来到阿姆斯特丹的海事博物馆,从阳光明媚的户外,我们走进灯光微弱的博物馆展厅,开始眼睛还有点不适应。就在我们各自观看展品时,一位同行者的叫声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金黄色的油画,画面上是当年繁华的黄埔港,水面上到处停满了飘扬着各国国旗的商船。左边,另外一幅油画上是珠江的出海口——虎门,江面两边的小山上散布着防御工事。陈列柜里展示的是我们仅在相关书籍里看过的中国传统服饰和瓷器。此时,我们仿佛置身于18世纪的广州,眼前是当年万船云集的繁华景象。

  在接下来的几天,采访组一行在斯德哥尔摩的东亚博物馆、海事博物馆和哥德堡城市博物馆(即:瑞典东印度公司博物馆)多次看到有关黄埔港、十三行,甚至文德行的书画、文书,以及广州外销瓷器等我们在广州都很少见到的展品。

  6月30日,抱病接受我们采访的葡萄牙海军研究院院长贝雷拉将军,在里斯本近郊半山的家中,先后两次从二楼搬出了他去年应邀到南京参加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时获赠的“宝船”模型,以及12个大小不等的古代中国测量星体以确定海上行船位置的牵星板。

  特别是古代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在14世纪初就在世界航海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帮助船员在一望无垠的海洋上辨别方向。

  这一切让我们倍感做中国人的自豪!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真正追求

  7月3日,鹿特丹主管港口、经济和环保事务的副市长德鲍尔接受了采访组的专访。他说,鹿特丹曾经位居全球第一大港长达43年。鹿特丹港口即将兴建第二个集装箱码头,占地达1000公顷。但鹿特丹将同时动用750公顷土地兴建绿化、住宅小区和休息设施。所有的用地都需要填海获得。记者发现,从位于市中心的古港口到出海口的40公里路上,鹿特丹不仅是港口区和生产区,同时也是生活区和休闲区。整个港口干净得像是用吸尘器清洁过的一样。

  在我们行程的最后一站——哥德堡,港区的东、西方向分别是森林和鸟类保护区。因此,这个波罗的海第一大港的扩建只能向内延伸。哥德堡对于港区环境的保护获得了欧盟颁发的2004年度“最佳洁净港”奖牌。

  采访组一路上感受到人与海洋、自然的和谐相处。所到之处的港口的水道里,到处是成群的水鸟、野鸭在怡然自得地戏水,大小鱼儿在船的周围游弋,洁白的海鸥在港口海域上飞翔,休闲的人们在万吨货船经过的地方或垂钓、或沐浴着夏日的阳光。

  世界航海的文明成果值得借鉴

  在水城威尼斯游人如织的圣马可广场,朝海的方向矗立着两个柱碑。这里曾经是威尼斯的城门。古老的威尼斯没有高耸的围墙和深深的护城河,它体现的是开放包容的精神。正是秉承这一精神,威尼斯接纳了莎士比亚名著《威尼斯商人》里精明的犹太人,让他们在这里经商致富。

  葡萄牙的贝雷拉将军在接受采访时说,17、18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主要是因为当时横穿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因为宗教冲突而无法通行。与大陆相比,海洋是无法抵挡的。通过蓝色的大海,欧洲开启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海上贸易史。而在欧洲15、16世纪“航海大发现”后的几百年里,世界格局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让人们感悟到了海洋文明的威力和魅力。

  260多年前,中国对于欧洲来说,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东方古国。这里出产的茶叶、优质的丝绸和瓷器都令欧洲上流社会着迷。而欧洲能够提供给中国的东西实在不多,国人唯一感兴趣的是白银。

  260多年后,展现在“哥德堡号”面前的景象已经完全不同,昔日两岸静谧的渔村和民居,变成了繁忙的港口。高大的龙门吊车以惊人的速度装卸着从世界各地驶来的船舶上的货物。旧时的木船作坊被正在崛起的造船厂取代。在一座座横跨江面的大桥上,大型货柜车鱼贯而过。

  结束20天的行程回到广州, 正值7月11日我国第二个 “航海日”系列活动开展之际。此次活动的主题是“爱我蓝色国土,发展航海事业”。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摇篮和重要基础。航海活动是世界各国相互沟通、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结束20天的行程回到广州。这座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正翘首企盼瑞典商船“哥德堡号”重访故地。象征着“和平、友好和平等贸易”的“哥德堡号”,在广州市民中掀起一股航海热,使人们重新认识广州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

  广州,这个正在加速发展的城市,放眼国际,参考和借鉴世界港口城市发展经验,振兴港口经济,加快发展现代海洋物流业,正在把广州建设成“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乐土。

  开发仿古船

  传承海上丝路辉煌

  离阿姆斯特丹不远的莱斯里达造船厂是荷兰国家海洋历史中心,附近的江边上停靠着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著名的“巴达维亚号”仿古商船,但这艘著名的古船于1629年就撞礁沉没在澳大利亚的西海岸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虽然“巴达维亚号”商船当年只花了9个月便造成,但复制这条古船却花了15年的时间。提出复原仿造商船的是一个名叫威廉·

福克斯的造船工程师。复古工程于1985年10月开始,最初参与的只有6人,但慢慢地,整个荷兰为这个伟大的设想而行动起来。整个复原仿造工程的费用全靠民间捐赠。虽然中途因经费不足而停工,也曾因缺乏当年的设计图纸而有时不得不返工,但开发仿古船计划却一直坚持了下来。“巴达维亚号”复制成功后曾赴2000年悉尼奥运会展出和航行演示,吸引了数十万游客上船参观。

  7月4日下午,采访组来到了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瓦萨博物馆”。1628年8月10日星期天的上午,“瓦萨号”战船在盛大的首航仪式中展示了它威武的容貌。突然一阵强风迎面吹来,这艘显示瑞典航海荣耀和威力的战船下水后仅行走了1300米便沉没在港湾里。博物馆高级顾问卡塔丽娜告诉我们,从此一代又一代的瑞典人开始了长达333年的打捞工作。直到 1961年,“瓦萨号”终于重见天日。如今,“瓦萨博物馆”成了瑞典人和到瑞典的外国游客必去的地方。

  “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来打捞一艘古船?”“因为它不仅是现存的唯一一艘十七世纪帆船,更保存了太多珍贵的历史信息,能够让我们了解先辈们的航海之路。”卡塔丽娜如是说。当时,我们就想如果“瓦萨号”能采用中国早已发明的水密隔壁技术,也许它就不会沉没了,但是为什么中国更辉煌的造船科技历史没有被交流和展示呢?站在外国的仿古船面前引起了我们的深深思考。

  注重培养儿童的海洋意识

  “了解人类探索过的航海之路”——在对6国9港的采访中,记者不断体会到欧洲人的这一信念。在

意大利热那亚老港码头附近,我们看到一群专程从都灵赶来的中学生正等着海洋馆开馆。参观这座地中海地区最大的海洋纪念馆是他们此行的第一个项目。不远处的热那亚海事博物馆则是这群中学生的下一个目标。当地人告诉记者,在由旧军舰工厂改造而成的海事博物馆里,刚刚举办过纪念哥伦布逝世500周年展览,引起了巨大反响。

  “我们没有在普通学校专门开设航海方面的课程。不过在任何一所学校,这座城市的航海历史都是教师们着重传授的内容。”热那亚大学航海史和古地图专家阿斯藤戈教授说,“航海是我们重要的城市记忆。”

  一座城市的航海记忆需要交给年轻人去传承。欧洲港口城市的海洋博物馆中,最常见的是孩子们。海洋博物馆都设有专门的儿童区域。在遍布各地的航海俱乐部中,培养孩子们的航海意识和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项目。每到假日,海面上到处是坐满了孩子的帆船,绿影白帆和儿童们的笑脸组成一道海上风景。在巴塞罗那海事博物馆的“海盗史”展区,我们看到了母子、爷孙一起游戏的场景。海洋文明的基因,潜移默化,深深地植入了后人的心灵。

  本版图片 特派记者杨勤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