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台湾阿信:我的根在重庆(图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02:30 重庆晚报

  

台湾阿信:我的根在重庆(图文)

  刘爱理接受记者采访

  故事导读

  74岁时她更为精彩:她积70多年风雨人生,写就一部生命之书———《四川丫头,江苏媳妇,台湾奶奶》。该书甫一亮相,即有北京一影视剧制作公司找上门,准备改编成30集电视连续剧。

  她早年丧父,10岁离家谋生,当过大户人家丫头;靠乞讨抚养弟弟;只身混迹在上海十里洋场,结识达官显贵千金小姐。

  她16岁冒险闯中国台湾,两任丈夫都是国民党军官,虽遭中年丧夫,幸逢老年结伴。

  刘爱理,一个被中国国民党现任主席马英九称为“台湾阿信”的传奇女子,她的根却在重庆……

  根在重庆

  “重庆有我童年的笑声和泪水,永不停息的滔滔嘉陵江水,是养育我生命的乳汁。”

  7月11日,山城骄阳似火。74岁的台胞刘爱理自南京飞抵山城,为她的新书《四川丫头,江苏媳妇,台湾奶奶》改编成电视剧查看外景,寻访故地。

  刘爱理1932年出生地在四川自贡,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和涪陵乡下长大。1948年,16岁的刘爱理只身赴中国台湾闯荡。现居台北或南京“黄埔村”。

  初见刘爱理,很难将她与来自中国台湾的知名社会活动家、作家联系起来。她行事果断,风风火火,在这个炎热夏季的午后,走在滚烫的水泥路上,这位穿着高跟鞋的70多岁老人依然与记者谈笑风生。

  上月底,她的自传体文集《重庆丫头,江苏媳妇,台湾奶奶》在大陆首次正式出版。刘爱理将自己1932年至今的成长经历,以及在各处亲历的爱国小故事,汇编后放入书中。全书30万字,收录300余张珍贵历史照片。

  “将真实的平民故事呈献给所有中国人。”几十年在中国台湾的生活,加上她从事国文教育和两岸交流工作,刘爱理与记者聊天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只有在吃饭时,才流露出一两句地道的重庆方言来。

  她说:“重庆有我童年的笑声和泪水,永不停息的滔滔嘉陵江水,是养育我生命的乳汁。”

  《重庆丫头,江苏媳妇,台湾奶奶》一出版,北京一影视剧制作公司就找上门,要改编成30集电视连续剧,计划筹资1200万人民币。

  刘爱理对自己的书改编成电视剧很有信心。她要参加编剧工作,还要在剧中客串一个小角色。她说:“演员在两岸三地找,拍摄地在重庆、南京、台北,这样更有吸引力。”

  独闯台湾

  “在黄浦江边,我对着重庆方向拜了又拜,磕了几个头,算是对故乡的告别……”

  刘爱理家与中国台湾一不沾亲二不带故,一个重庆黄毛丫头怎么跑到台湾的呢?这还得从她父辈说起。

  刘爱理讲述:我父亲刘悦槐早年受教于成都基督教学校,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系,其间,认识了在教会学校读书的自贡富商之女胡惠诚,两人结婚,养育四子女,我是二女儿。

  我10岁那年,日本飞机将我们在涪陵的房屋炸毁,父亲因病去世。全家靠母亲当小学教师的微薄薪水维持生活,我不得不担起家庭重担。后来,我和弟弟被送进北碚一家孤儿院。为了弟弟不至于在战火中饿死,我多次靠乞讨过日子。

  我初中读了半年被迫休学,后来考进重庆一所中学读高一,不到一个月也辍学了。在流浪中,我结识了逃难到重庆的下江人苏阿姨。在苏的推荐下,我到上海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总裁张嘉(王敖)家做家教———张家是著名诗人徐志摩原配夫人张幼仪的娘家。在张家,我结识了多位上海名媛,其中就有嫁到张家做大儿媳妇的沪上大亨黄金荣的大女儿。

  1948年秋,上海名流纷纷打算去台湾和国外。我无意间偷听到张家谈到退守台湾的事,就慌称张老爷要出差,从轮船公司“骗”了一张去台湾的船票,留下一封辞职信,独自漂洋过海。在黄浦江边,我对着重庆方向拜了又拜,磕了几个头,算是对故乡的告别……

  精神安慰

  多年来,一个人拉扯大4个孩子,刘爱理以写日记的方式排解孤独和生活的重压。

  一个举目无亲的重庆女孩在中国台湾遭受的艰难可想而知。

  刘爱理讲述:从上海到中国台湾,乘船28小时,我在船上结识了大陆来的廖先生。在廖的引荐下,靠从大陆姐姐处寄来的一张“中等师范专业毕业证书”,我“混”进了台中丰原区一所小学做国文教员。我边教书,边学习。自己不会拼音,就先将拼音字母写在黑板上,让学习比较好的同学先朗读,我随后默默记在心里,然后再教大家。

  因为战后的台湾教育人才奇缺,我得以“混”下去。其间我结识了驻防少校军官茆连长,茆成了我的第一任丈夫。我们生活二十多年,育有4子女。但丈夫驻防更迭频繁,我们聚少离多。好不容易盼来团聚,丈夫又被人陷害“通匪”,险些丢了性命,虽后来澄清了事实,但丈夫终因常年寡欢而中年病逝。

  1985年,在一次聚会上,我结识了江苏籍台湾老军人庞雄,我们一见如故,结为老年伴侣,我也成了江苏媳妇。

  多年来,一个人拉扯大4个孩子,刘爱理以写日记的方式排解孤独和生活的重压,她常常在夜深人静时靠回忆将往事化为文字。

  有着沧桑经历的老人,本身就是一部书。但将经历写出来,可不简单。何况,刘爱理初中只上了一学期,高中读了一个月就辍学的女性?!

  一次偶然的投稿促使刘爱理走向写作。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台湾很红的报纸是《新生活》报,曾举办过主题为《婚前婚后》征文。刘爱理第一次将自己从好姐妹陈太太处听到的爱情故事写出来投稿,文章发表后,竟然一炮走红,那篇名为《花落春去草木枯》的小故事,以细腻的女性笔触写出了封建社会女性在父权夫权双重压迫下的抗争,读来感人。

  那次小小的成功,坚定了刘爱理的写作信心。她先后在中国台湾出版了两本个人文集。她更大的愿望是自己写的书能在大陆出版。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刘爱理夫妇多次来大陆。她把往返两岸的感受,都记录在日记里,写在随笔中。

  多年来,刘爱理的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浙江、江苏等地报纸上发表。

  “台湾的阿信”

  “重庆在一天天变得美好,我还要回来,写出动人的文章,拍出有分量的电视剧。”

  从1988年至今,刘爱理在两岸间奔走,为中国台湾带去大陆的繁荣和对统一的渴望,并先后组织台湾老退役军人大陆访问团,在南京等地建“黄埔村”……她是个闲不住的人。说起这些,刘爱理很高兴。

  毕竟是70多岁老人,有人劝她:“放弃安享晚年、儿孙绕膝,有时还要自己搭上路费,到底为了什么?还是少做点吧,该享享清福啦。”

  “我从小就在各地流浪,知道背井离乡的滋味。我始终记得,我只会说中国话,我是中国人。”刘爱理说,祖国和平统一是她最大的愿望,她愿为之而努力。

  中国国民党原主席连战先生为刘爱理的新书作序,赞扬她“退休后秉持爱乡、爱国之精神,令人不胜钦佩”。现任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先生了解到刘爱理的故事后,专门写信称她是“台湾的阿信”。

  18年,她往返于两岸上百次,路费多是自费。来回的机(车)票“已经有一尺高”;18年,她帮助中国台湾老人大陆寻亲不计其数,资助多名大陆贫困青少年读书求学;18年后的今天,她依然要为祖国和平统一尽自己一点努力。

  “最快乐的,还是往返在两岸之间。”在重庆逗留几天后,古稀之年的刘爱理今天上午又要飞走了。她说:“重庆在一天天变得美好,我还要回来,写出动人的文章,拍出有分量的电视连续剧。”

  记者 袁尚武/文 吴子敬/图网络编辑:甘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