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汉木桥曾是皇家御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05:06 华商网-华商报

  本报讯(记者李彪实习记者王晓亮)本报6月26日报道了“西安西郊发现了汉代古桥遗址”的消息。昨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外宣布,该桥是西汉时期汉长安城区域内的一座皇家御用桥梁,也是目前世界历史上规模较大的木质结构桥梁,该发现有望申报今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160根木桩全为珍贵木种

  据了解,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配合西三环道路建设中发现了这处古桥遗址。该遗址位于西安西郊未央区三桥镇湾子村东北约200米处,建章路以东,陇海铁路以南,今河西岸。2006年初开始发掘至今告一段落。考古人员已揭露出揳入河床的木柱5排共160根,这些木桩根根挺立,基本处在原始位置,露出的高度0.3-2.6米,大多在1.5-2.5米之间,木桩直径在30—50厘米左右。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研究员王自力表示,木桩上端残缺不全,炭化严重,有的似火烧痕迹,个别木柱顶端上残留有榫铆结构。通过挖探沟得知,再向下3.3米可看到木柱的最下端,木桩下部削为三棱锥形,非常尖利,木柱是采用夯打揳入河床的,经测量现存木柱最底端至顶端总高度在5-6米。据悉,这些木桩的木质相当坚硬,推测是黄杨木、香樟木、楠木等珍贵木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正在对木桩成分进行鉴定。

  木桥长达300米宽50米

  据介绍,已发掘出的这部分古木桩东西28米,南北22米。从调查的资料看该桥柱东西至少在50米,也就是说该桥的宽度应在50米以上。这一段的古河床宽度在60米以上,由此推测,要跨过60多米宽的河再加上引桥,这座桥的长度约为300米。

  王自力表示,从其结构和排列走向看,这是一处古代木桥建筑遗迹,桥梁部分已被毁,现在发掘出的只是由木桩组成的桥墩部分,仅占整个桥的1/10左右。从其地理位置看,这应是古河上的桥梁。河在汉代称为“潏水”,发源于秦岭,大方向是由南向北。但在今三桥湾子村水流拐了个弯成为东西向,然后转向北经长安城西,北流入渭河。发现的桥址应为横跨这段水域的古桥,从塌落下的几根横木看,此桥当为木柱木梁桥。

  皇家桥梁毁于王莽变乱

  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汉代板瓦、筒瓦残片以及“上林”、“延年”和“云纹”瓦当、五铢钱、铁剑、铁矛等,还有大型的长达1.5米、高约30厘米的脊瓦。据介绍,这么大的脊瓦只有大型建筑上才能用到,在汉长安城遗址内也没有发现这么大的、这么完整的脊瓦。这些出土物中时代最早的是仰韶时期彩陶片、石斧等,时代最晚的则为王莽时期的“大泉五十”铜钱及钱范,

  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所长孙福喜表示,结合出土遗物判断,此桥的建造年代应为西汉时期,从出土的瓦当分析,极可能是汉武帝扩建上林苑时同时修建的桥梁。从同出的大量瓦片等判断,河岸边应修建有大型的建筑,宽阔的桥面和岸上的码头连为了一体。此桥位于汉长安城西南角以外约300米,介于汉长安城和建章宫之间,向北正对建章宫的双凤阙遗址,相距约1800米,向东南为西汉社稷、明堂辟雍及九庙等礼制建筑群。此桥是西汉时期建于“J水”上的长安城通向上林苑的皇室御用桥梁,从其共出的最晚遗物看,应毁于西汉末年导致关中“生灵涂炭”、大型建筑物“十不存一”的王莽变乱。

  有望申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王自力表示,西汉时期修栈道、建桥梁,重视交通运输的基础建设,向北在渭河上修建了东渭桥和西渭桥,规模很大,但汉代渭桥已湮没地下,没有确切的实物资料,此桥的发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据介绍,这次发现的古桥,比1989年发现的咸阳沙河古桥的规模还要大(沙河古桥的一号桥暴露出木桥桩16排112根。二号桥已发现5排41根木桩,沙河古桥是198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沙河古桥被认为建于秦汉时期,当时被誉为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木质结构桥梁。因此,专家们认为,这次发现的西汉时期的木桥,应是目前世界历史上规模较大的木质结构桥梁,在人类交通史、世界桥梁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该桥址的发现对研究古代河流的变迁、周围自然环境的变化等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悉,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有意把此发现申报今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