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最高峰时,全县无证无照的褪色池达到4500个,涉及11个乡镇的130多个村落 鏖战三年褪色业退出苍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10:34 中国环境报

  马立人 赵晓

  本报讯浙江省苍南县经过3年艰难整治,终于彻底扫除了在这个县肆虐蔓延10余年的“小褪色”污染,取得了这场曾被人称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治污攻坚战的最终胜利,并于近日通过温州市政府验收,受到浙江省政府的肯定。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苍南县兴起了一种加工业,即把各种杂色废布料用次氯酸钠溶液浸泡,从而使纤维褪色变白。这种“小褪色”热很快蔓延开来,发展到最高峰时,全县无证无照的褪色池总数发展到近4500个,涉及11个乡镇的130多个村落,从业人员近3万人。由于“小褪色”没有任何污染防治措施,不仅直接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危害到群众的身体健康,成为严重的区域性行业污染,被浙江省和温州市列为环境污染重点整治目标。

  面对日益严重的大范围环境污染,苍南县认识到,再不把“小褪色”污染制止住并清除掉,就会给当地带来生态灾难,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县。2004年8月,这个县第一次以县委、县政府名义发文,表示将在全县整治“小褪色”污染。9月,全县共出动1000多人开展取缔大行动,捣毁、拆除了101个村约3400多个褪色池。一时间,“小褪色”得到了初步遏制。但由于市场的需求、利润的驱使,加上“小褪色”加工简单、设备简陋,很快便大规模地“死灰复燃”,并且得到进一步扩展。

  面对“小褪色”大有席卷全县之势,苍南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指挥整治,再次组织全县环保、城管、公安、国土等执法部门,联合各有关乡镇开展集中大整治,在捣毁大批褪色池的同时,还没收了进行非法加工的原、辅材料和生产工具,将没收的600多吨废布料送到温州垃圾发电厂作焚烧处理。与此同时,建立干部包干责任制,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和有关机关、乡镇整治“小褪色”挂钩联系制度,派出工作组督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到2005年年中,“小褪色”返潮蔓延态势终于得以压制。

  目前,苍南县一方面着力建立长效机制,发动群众举报漏网“小褪色”,并对22名在整治中违纪、渎职以及领导不力的干部予以党纪、政纪处分;另一方面,积极为全县废纤维加工业筹划寻找出路,在确保无污染的前提下走集中加工、集中治理的集约化生产之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