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浙江“老毒物”:让证据开口说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01:49 都市快报

  砒霜、毒鼠强……一串串骇人听闻的毒杀案件背后,总有毒化专家的身影。正是他们抽丝剥茧、洞若观火的能力,让扑朔迷离的谜底昭然揭开。今天,我们要和读者一起认识一位毒化专家———褚建新。

  因为富有洞察的眼神和对业务的狠劲,褚建新被同行戏称为“老毒物”。与金庸笔下那个老毒物欧阳锋不同的是:一个是用毒高手,手一挥毒死一群鲨鱼;一个是“解”毒高
手,整日埋头在实验室,用高科技分析微量物证,最终在千千万万的毒物中分辨真凶。最近,他被评为全国检察系统首批检察业务专家。获此殊荣的,浙江仅此一人。

  20平方米的房间,瓶瓶罐罐堆满了各个架子。空调开至25℃,嘶嘶作响的排气扇打破了整个房间的冷寂。日光灯下,看上去文弱的褚建新,面色显得有些苍白。

  打开冰箱之前,褚建新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这个零下40℃的冰箱里装的全是人或动物的器官。即便提前做好防备,但冷气还是夹杂着腐烂的气息一拥而出,迅速弥漫到整个房间。

  他取出一小块胃组织,在微波炉中化冻后,放入三角瓶里,再滴入不同试剂,静观其变。三角瓶底层渐渐沉淀出一些褐色的物质。

  整个过程,褚建新面色凝重,双眉紧锁。在实验室内,他不断重复着类似的化验程序,一个人,一干就是23年。有时一呆就是十多个小时,出来时人的面部都已经僵硬了。

  作为浙江省检察院的一名法医毒化专家,他默默无闻的全部努力都在于,穷尽所能,一点一点地排除和确定各种可能性,作出极其精确的判断。因为他很清楚,一旦有了明确的检测结果,案件的性质往往会发生转折,一些人的命运也可能因此而改变。

  关键词:微量

  查出真凶往往只需几毫克物质

  与一般化验相比,毒物化验的特殊性体现在“微量”上。一丝丝不起眼的化学反应,甚至零点几毫克的残留痕迹,往往就是找到元凶的关键。

  一个涉嫌职务犯罪的嫌疑人,在刑拘后的第四天,突然死在看守所里。家属怀疑其是被刑讯逼供。然而,法医尸检认定,这个嫌疑人身上没有任何外伤,连个针孔都没找到。

  嫌疑人究竟是怎么死的?死者的血液、胃溶液等检材迅速从安徽送到北京有关权威部门。两个月过去了,检测结果迟迟没有下来。

  案子辗转交到了褚建新手上。毒物化验的筛选,费时费神费财。自然界的毒物有千千万,提取不同性质的毒物,需要大量的化学试剂,大量的重复操作,去逐一检测。

  几天过去了,褚建新反复检测,仍然没有结果。褚建新心里初步确定,这不是常见的毒物,得借用高端仪器来分析。他借用了一台美国进口的高档色谱质谱联用仪器。在类似心电图的纸张上,色谱峰走势显示,死者血液中含有过量的“心律平”成分。

  结论终于得出:死因是强心药中毒!一场风波平息了下来。“在一个游泳池里,滴入一滴农药,我也能找出这究竟是什么毒。”似乎没有什么难题,能让褚建新却步。

  关键词:敏锐

  只有他能想到那块沾过呕吐物的水泥地

  鉴定案件交到检察机关时,大多为疑难案件。在经过刑侦鉴定的案件,时过境迁,检材往往发生转化、分解,给重新鉴定带来困难。

  2002年,一个投毒杀人案扰乱了江南某县城。一个女子吃完家中的剩饭,不久后开始呕吐,全身抽搐。闻讯赶来的村里人立刻把她送往医院,总算保住了命。

  该女子中毒症状明显,警方迅速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她的老公,他因怀疑老婆有外遇一直怀恨在心。

  然而,警方在找物证时却碰到了难题。由于当事人没有及时报案,警方赶到医院取样化验时,女子的胃已被洗过,警方取样到的检材里已没有毒素。苦于证据不足,嫌疑人被释放。

  案子到了立案监督阶段,基层检察机关委托上级机关进行鉴定。这次,出场的又是褚建新。

  褚建新第一站去了案发现场。这是一间普通的房间,事发后再也无人居住,地面上已积起厚厚的灰尘。褚建新仔细地查找了房间的每个角落,毫无头绪。

  看着案卷,褚建新陷入了沉思。突然,他一拍脑门,神色兴奋。在办案人员的配合下,褚建新找来几个证人,指认当事人中毒后的呕吐地点。

  在大家惊奇的目光下,他敲下呕吐物落地点的水泥地板,并将此带回杭州。

  褚建新自有他的道理:案发后,小两口分居,这个房间再没有人住过,其间只冲洗过一次,现场保护还算完好,含有毒药的呕吐物很可能渗入水泥地板。

  后来的检测结果让所有人叹服不已:在几块水泥混凝土中,的确检出了毒鼠强!犯罪嫌疑人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关键词:责任

  不是分内之事但挽救生命又岂能推辞

  在从事毒化工作的23年中,褚建新承办了近千起理化检验案件,出具了数百份检验鉴定文书,没有一份鉴定有误。在其中一些社会送检案中,他还救过几条人命。

  去年2月26日下午,星期六,褚建新在享受着他一周中难得的轻松时刻。此时,一个求助电话打到了他的工作单位省检察院。

  电话是浙医一院急诊科打来的。该院收治了一位23岁的小伙子,昏迷多时,有些迹象表明他似乎中毒了,但医院没有条件对其进行鉴定,无法拿出抢救方案。

  中毒者的静脉血、洗胃液和呕吐物等随后送到褚建新手上。这其实并不是他的分内工作,但褚建新二话没说,一头扎进实验室。

  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排查结果一个一个地出来,没有鼠药,没有有机磷农药,没有安眠药……

  第二天下午五点多,最终确定为二氧化碳中毒。医院随即对症下药,当天晚上,病人苏醒过来。患者母亲感激万分,拿了一沓钞票硬要塞给褚建新,被他婉言谢绝。

  一个跟毒打了23年交道的人的感慨

  最大的变化是胆子越来越小了 毕竟,事关人命

  今年,褚建新43岁了,他那颗超强忍耐的心,已支撑他在那挥之不去的刺鼻化学试剂和腐臭气味的实验室“熬”了23年。“时常有人问我,你鼻子灵不?我的鼻子,当然很灵。”褚建新笑着说。

  他是一个爱整洁的人。每次做完试验,他先将瓶瓶罐罐,用碱性溶液浸泡后,一一洗干净,再清理实验台,打扫房间。最后,再细细地将手洗净。

  褚建新坦言,这些年,他最大的变化是胆子越来越小了。“早些年,条件没现在好,检验时,眼睛看看,鼻子闻闻,做个化学分析、薄层色谱就行了;现在,毒物繁衍的种类成千上万,每一步,都谨小慎微,毕竟,事关人命。”即便压力再大,他从不抽烟。因为实验室不容许。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而他减压的方式,通常是在实验室外的走廊上,来回走上几次。“我们常和有毒有害物质打交道,难免受到侵害和劳累,身体容易过度疲劳。”

  他也不喜欢喝酒。因为十多年前,他做过一个实验,酒精在人体内残留的时间很长,对人脑影响很大,而一个毒化专家,头脑时刻要保持清醒的。

  褚建新有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是个贤内助。而在女儿眼里,老爸就像“百科全书”,她总能心满意足地在老爸那里找到答案,虽然老爸很少陪她玩,在家也总是捧着书。

  褚建新其人

  褚建新,男,副研究员。1996年任浙江省检察院检察技术处法医科科长至今。现为中国法医学会毒物分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刑事技术协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委员会委员和浙江省人身伤害鉴定委员会委员。

  1998年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国法医学会推荐为第六届百名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1999年被评为浙江省院首批五名优秀业务骨干之一,2002年被浙江省院确定为专家型人才培养对象,2004年被高检院确定为专家型人才培养对象,2006年作为浙江检察系统唯一的一名业务专家,被高检院授予首批全国检察系统业务专家称号。

  23年来,他完成了数项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总结撰写并发表了近50篇专业技术论文。并参与研制开发了JST-1型法医现场勘查箱,此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公检法法医实际检案中;与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合作的“人体有机磷农药中毒血药浓度研究”课题,历时四年,收集血样标本千余份,检测时间长达数千小时。此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实验数据已被法庭判案多次采用。

  (记者刘徽 都市快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