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砍专业救就业”的越权与错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03:51 舜网-济南时报

  □曹林

  据参加上海大学校长论坛的校长们透露,教育部正在调整大学专业目录,一些现有的本科专业可能明后年将不再设置。有的校长建议取消管理专业,称本科生年纪小连自己都管理不好,企业不可能用这样的本科生做人事管理;有的建议取消法学专业,因为已有专门的法律硕士作为法律的实用人才,本科层次的毕业生很难从事相应的工作。校长们的建议会
直接影响到教育部大学专业目录调整(7月18日《北京晨报》)。

  媒体未报道教育部门调整专业的缘由,但从现实看,显然是为了应对当下愈演愈烈的就业难问题。确实,是该对某些华而不实误人子弟的本科专业进行调整了。但笔者以为,调整专业设置的权力应分散地掌握在高校手中,教育部门的集中调整是一种越权,越权的调整只能在窒息高校自主办学的同时加剧就业矛盾。

  市场的好处就在于尊重个体理性,鼓励个人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分散地作出判断,从而达到一种均衡——因为毕业生最终都要直接面向市场,所以高校的专业设置也需要这种自主决策权。也正因为此,《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教育部取消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目录》范围内专业的审批规定,改为备案制,还在部分大学试行了专业自主权试点——显然,以行政手段一刀切地砍本科专业是对高校自主办学的一种伤害。

  首先,教育部门根本承担不起“砍专业”引发的就业负担。既然政府不能为每个大学毕业生分配一个工作,就把专业设置权留给高校吧,权力转移的同时责任也发生了转移:专业设置自主了,因此导致的就业矛盾就不能归咎于政府。而如今政府越权调整专业等于是把负担又往自己身上揽。

  其次,教育部门缺乏足够的“砍专业”理性,虽然当下中国高校对社会需求还不够敏感,但再不敏感,也比高高在上的教育行政部门要敏感得多,因为学生的就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利益和声誉,高校有利益动力对专业进行适应市场的调整,而教育部门则恐怕只能凭着感觉行事。

  还有,很多专业出现就业难问题并不在专业本身而在于社会需求:比如名校崇拜,企业只看学校品牌而不看专业;比如学历崇拜,用人单位只想要博士和硕士——这种情况下,取消再多的本科专业也于就业无补。

  不尊重高校自主权,越权进行专业调整,只会扭曲供需关系、加剧就业矛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