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百年旗袍,谁为传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03:51 舜网-济南时报

  16日晚,在芙蓉街上开玉谦旗袍店的于仁谦致电本报“真情寻找”,诉说了自己特殊的寻找请求:“看到时报帮那么多的老同学、老朋友实现了团聚心愿,我也有个心愿,想请你们帮我找一名年轻传人,真正守住老手艺,将我家百年制作旗袍的技艺传承下去!”

  17日一早,记者见到了于仁谦,提到为自己祖传手艺寻找传人的初衷,年近半百的于师傅忍不住连连叹息。

  “手工制旗袍,要耐得住寂寞!”

  “玉谦”旗袍在济南小有名气,从丈量、裁剪、缝纫到镶边、盘扣、镶嵌,全部手工制作,遵循的是百年来的祖传工艺。“旗袍千人千衣,只有做得精细,才能穿得合体,才能真正成为凸显不同女性气质的‘软雕塑’。”于仁谦就这样笃信着传统,寂寞的独守小巷一隅,保持对传统制袍工艺的热爱。也正是他的这份精细,吸引了一批传统服装的热爱者,其中有本地顾客,也不乏外国友人。

  几年来,小店生意红火、一家衣食无忧,于仁谦本该开心才对,但年岁渐长的他近来有些坐不住了:百年祖传手艺,至今还没有下一任传人。这成了于仁谦最大的“心病”。

  “找了10年,传人还没找到!”

  一开始,于师傅想培养女儿继承祖传手艺。可瞧来瞧去,他却不放心了。“姑娘耐不住性子,不乐意干这行,我也不强求她了。”既然孩子不愿学手艺,于师傅就决定收徒弟,培养徒弟成为自己的传人。

  10年来,于仁谦陆续收了七八名徒弟,却没能将传统手艺传承下来。“现在年轻人性子急、心浮躁,有的学几天,就放弃了;有的学了几年,也半途而废了。”拍拍大腿,于师傅不住叹气。他说其中一名徒弟,让他觉得尤为可惜。这名徒弟跟于师傅学了4年,将要出师时却横生变故。“我都筹划着给他出点儿资,让他租个门脸,将这套手艺再发扬下去了。”于师傅说,可最后徒弟选择去沿海一外资成衣公司做了裁缝,将老手艺抛弃了。

  “这一来,他这几年的手艺全白学了,我的心血也白费了!”这一次让于仁谦备受打击,“这孩子觉得在大公司干活,说出去好听、体面。可他干的活儿啥特色也没有,充其量只能打工,不能自己当老板啊,怎么跟别人竞争呢?”

  随后,于仁谦通过网络、街头张贴启示等方式寻找传人,却应征者寥寥。他叹息,“如今的年轻人都愿学电脑、开车……去挤就业的独木桥,却不愿学复杂的传统裁剪、缝纫等技艺,挣独一份的手艺钱。”

  “我就盼着,年轻人能将这手艺传下去!”

  “这传统手艺大家都不继承,最后只会失传,可我不想让它断在我手里!”于仁谦盼着能找到有毅力、有志向的人将这份老手艺接过去,走一条独有的创业之路。对学成的年轻人,于仁谦说,他可以“扶上马,再送一程”,帮其开店,助其走上发扬传统手艺的道路。

  一个于师傅祖传的古式熨斗,带着沉甸甸的质感,握上去恍若百年来的温度仍在,谁能从于仁谦的手中接过它并赋予其生气?我们拭目以待……

  也请愿意向于仁谦学习百年手艺、成为其传人的的市民联系“真情寻找”热线,帮于师傅了却心愿。(见习记者 陈彤彤)

  记者感言

  我们能为老手艺做点什么?

  不止是一项制作旗袍的百年工艺,也不止是一位苦寻传人的于师傅,我们不知周围还有多少濒临绝迹的老手艺,依旧挣扎在失传的边缘,面临着未知的明天。我们觉得,该是时候为老手艺做点什么了。

  历史在前进,机器时代的轰鸣声中,有多少旧日的影像已消失在我们眼中,门上的年画、对联,日渐不见;街边摆摊的换锅底的手艺匠与手持弹弓弹棉花的弹匠,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旧日老济南地道的小吃,不少也只能咂摸回味在老人们口中,成为一种无法体味的传奇……数不清的往日手艺,就这样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空留下慨叹的记忆和无限的怀恋。而那些身怀绝技的老人们,也已不知何处?他们中会有多少人,空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我们不得而知。

  也许,只有为老手艺找到传人,才是我们能为它做的最好补偿。于师傅说,正是有那么多的顾客,使他看到祖传手艺传承下去的希望,也正是这种希望,督促他在冥冥中寻找一种缘分,为这传统技艺,找到下一任传人。我们希望这寻找是一种开始,当我们向默默远去的老手艺追赶去,也许它就不会陡然消失在我们的眼帘中。

  万幸,我们已在路上。(陈彤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